河南戏台上的人间烟火:那些用生命唱戏的角儿们
河南戏台上的人间烟火:那些用生命唱戏的角儿们
豫西山区某个飘雪的冬夜,戏台子上的汽灯被风吹得东摇西晃。裹着军大衣的申凤梅正在后台搓手,梆子声一响,甩开水袖就冲上台去。台下裹着棉被看戏的老乡们不知道,这位在《收姜维》里气吞山河的诸葛亮,此刻正发着39度的高烧。这样的场景,在河南戏曲演员的生命中,不过是寻常一夜。
一、梆子声里的百年传承
豫剧的根在黄河岸边深深扎着。早年间戏班子走村串镇,演员们背着铺盖卷,踩着黄河故道的黄沙,一村唱罢一村起。洛阳老城的天井窑院里,至今还留着当年戏班子打地铺的痕迹。艺人们把生活百态揉进唱腔,诞生了《花木兰》《穆桂英挂帅》这些浸着泥土味的经典。
在许昌禹州,九十岁的王老汉还能哼两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他说年轻时追着常香玉的戏班跑过三个县,就为听那段《拷红》里珠落玉盘的快板。这些扎根民间的剧种,像汩汩流淌的颍河水,滋养着中原百姓的精神家园。
二、戏比天大的痴心人
马金凤为保护嗓子,终生不食辛辣。她演穆桂英时,头戴的七星额子足有七斤重,每次勒头都会留下淤青。在郑州人民剧院的后台,至今挂着她的戏服,金线绣的鱼鳞甲已经褪色,却仍能看见当年辕门外三声炮的英气。
豫剧新秀李树建有个三九三伏的规矩:数九寒冬练跪步,三伏酷暑练甩发。2016年排演《程婴救孤》时,他为找准人物状态,在太平间外蹲了整宿。这种近乎偏执的较真,让他的哭戏能引得台下观众跟着抹眼泪。
三、在时代浪潮中破局
郑州大石桥的茶馆里,90后演员张晓艺正在尝试豫剧+脱口秀。她改编的《新朝阳沟》里,银环进城打工遭遇的租房难题,惹得年轻观众又哭又笑。这种创新不是背叛传统,而是让老戏骨们打磨半生的唱念做打,找到新的打开方式。
在开封朱仙镇的年画作坊,非遗传承人郭泰运把戏曲脸谱刻进木版。当这些符号变成文创产品走进都市白领的案头,戏台上飞扬的水袖,正在以另一种方式续写传奇。老艺人们说:只要黄河水不干,河南戏就断不了根。
夜幕下的郑州如意湖畔,豫剧票友们的自发演出从未间断。板胡声穿过霓虹,与CBD的玻璃幕墙奇妙共鸣。那些在乡村戏台把膝盖跪出血的演员,那些在城市剧场摸索新路的年轻人,正在用最河南的方式,讲述着这片土地永恒的悲欢。戏比天大,对他们而言,从来不是句空话。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