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弦子半碗茶,河南坠子里的烟火江湖
一把弦子半碗茶,河南坠子里的烟火江湖
河南人管听坠子叫喝坠子,这个说法透着中原人骨子里的实在。茶馆里支起弦子,说书人把惊堂木一拍,三弦声起处,几百年的市井悲欢就着大碗茶往下灌。这曲艺门类里,藏着中原大地的精神图谱。
一、乡野里的活历史
道光年间的开封相国寺,落魄举人乔治山把渔鼓简板改成了坠胡,这一改改出了中国曲艺史上最接地气的曲种。河南坠子不挑场地,村头老槐树下摆张方桌就能开唱,唱词里尽是庄稼人听得懂的家长里短。《王二姐思夫》里那双绣花鞋,绣了三十三针就断线,把个痴情女子等夫归的焦灼绣进了布纹;《偷石榴》里翻墙的小伙摔了个四脚朝天,看热闹的乡亲哄笑里带着宽容——这不就是村东头二狗子干的糗事么?
二、茶馆里的众生相
郑州老坟岗的茶馆,解放前是坠子艺人的竞技场。赵玉凤唱《小黑驴》,能把毛驴撒欢的动静从三弦里抖落出来;刘宗琴说《杨家将》,一声潘仁美!喝得茶客们汗毛倒竖。最绝的是乔清秀,天津卫闯出名号的坠子皇后,把豫东调揉进卫嘴子的俏皮,愣是把《蓝桥会》唱成了民国流行曲。这些艺人肚子里装着三百六十本大书,从封神演义到民国奇案,弦子一响就是流动的民间档案馆。
三、市井里的英雄气
说书人袖子里藏着整个江湖。《响马传》里单雄信劫皇纲,劫的不是金银是公道;《李逵夺鱼》抢的是鲜鱼,显的是快意恩仇。最耐琢磨的是《小八义》,七个结拜兄弟里,铁匠、货郎、屠夫个个有绝活,市井手艺成了行走江湖的本钱。这些草莽英雄不读圣贤书,却把义字刻在命里,听得赶脚的车把式们忘了续茶,仿佛自己也成了仗剑走天涯的好汉。
如今在周口关帝庙前,还能遇见白发艺人自弹自唱。弦子喑哑了,惊堂木裂了缝,可那《借髢髢》里的小媳妇、《拉荆笆》里的不孝子,仍在唱词里鲜活着。河南坠子不讲究阳春白雪,要的就是这股子热腾腾的烟火气,像黄河滩上刚起锅的烩面,汤浓味厚,咂摸的都是日子的滋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