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一吼三十年:中原梨园里的无名守艺人
老腔一吼三十年:中原梨园里的无名守艺人
豫东平原的清晨总带着露水的咸味,张金凤套上褪了色的戏装,对着村口老槐树吊嗓。七十岁的喉咙里迸出一声辕门外三声炮,惊飞了树梢的麻雀。这位在商丘乡间唱了半辈子豫剧的草台班主,指甲缝里还留着昨夜搭戏台的泥灰。
在郑州人民公园的八角亭里,总能看到个穿中山装的老者。他叫李守义,原是省豫剧二团的板胡手。退休后每天雷打不动地来亭子里拉弦,身旁围着票友自发组成的戏班子。《朝阳沟》的唱段混着二夹弦的调门,惹得遛弯的老郑州们挪不动脚。有人递上保温杯,他呷口浓茶接着拉,琴筒上斑驳的蟒皮泛着岁月的光。
洛阳关林庙的戏楼飞檐下,五十二岁的王秋红正在给徒弟画脸谱。勾完最后一笔关公眉,她掏出手机扫码收款——这是今天第五个来学豫剧身段的年轻人。现在娃娃们学戏,倒比我们当年讲究。她摩挲着用了三十年的铜头簪,想起师父说的戏比天大,眼角笑出细密的纹路。
在许昌禹州的钧瓷作坊里,烧窑师傅赵铁锤的收音机永远放着曲剧《风雪配》。泥坯在他手里转着圈,粗哑的嗓子跟着哼大雪纷飞北风寒,窑火把汗珠烤成盐晶。他说听戏能稳住拉坯的手,就像钧瓷开片需要慢慢沁。
这些散落在中原大地的声音,组成了河南老戏最真实的生态。他们没有上过戏曲春晚,名字不会出现在节目单,却在乡间庙会、城市公园、手工作坊里,用最笨拙的方式托着即将倾塌的戏台。当商业演出的追光转向流量明星时,这些守艺人像老城墙上剥落的砖,沉默地垒着文化的地基。
暮色中的开封城墙根,几个白发老者围坐唱道情。三弦声穿过瓮城,惊醒了沉睡八百年的城砖。这声音不似剧院里的丝竹齐鸣,却像黄河水裹着泥沙,在岁月里生生不息地流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