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一响乡音绕梁——河南戏曲里的烟火人间

梆子一响乡音绕梁——河南戏曲里的烟火人间

在河南的田间地头,一声梆子响就能牵动半个村子的心。老槐树下的青石板上,总能看到几把褪了漆的条凳,戏台子不过三尺见方,却装得下帝王将相的江山,容得了寻常百姓的悲欢。河南戏曲从来不是阳春白雪,它就生在土坷垃里,长在庄稼人的烟袋锅上。

一、豫韵千年传薪火

豫剧的梆子声能穿透十里八乡,《花木兰》里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在麦浪翻滚的田间地头格外响亮。常香玉的红娘眼波流转间藏着中原女子的泼辣,马金凤的穆桂英银枪一抖抖出了黄河儿女的豪气。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赶庙会,戏台前乌泱泱的人群里,卖油茶的、捏面人的都停了吆喝,就等着那句辕门外三声炮。

曲剧的曲弦儿最懂市井人情,《卷席筒》里小仓娃的悲喜牵动着万千观众的心。海连池的唱腔像老胡辣汤般醇厚,把洛阳城里的家长里短唱得百转千回。去年在郑州老城区的茶楼里,还见着穿对襟衫的老票友闭着眼打拍子,手里的紫砂壶跟着陈三两的哭腔一颤一颤。

二、梨园百态入画来

越调的诸葛亮摇着羽扇唱《收姜维》,申凤梅的唱腔比南阳的卧龙岗还要苍劲。大平调的包公戏里,黑脸下的赤心在锣鼓声中愈发分明。这些剧种的扮相讲究得很,单说豫剧的头面,点翠的凤冠要缀上三百六十颗珠子,暗合周天之数。

要寻高清剧照,河南戏曲博物馆的官网藏着不少宝贝。去年他们数字化修复了1956年香玉剧社的《拷红》剧照,常香玉腕上的银镯子都看得真切。洛阳某摄影论坛有组后台人生的纪实照片,拍下了花脸演员对镜勾脸的专注,油彩顺着皱纹流淌的样子,比台上的戏更动人。

三、乡音不改传新声

现在的年轻演员玩起了新花样,豫剧版《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水袖轻扬间演绎着跨国痴恋。郑州大剧院的实验剧场里,多媒体投影打在传统戏服上,老戏新唱引得满堂喝彩。但最动人的还是在乡间戏台,七十岁的琴师带着十五岁的徒弟,月光下弦子声里流淌着未改的乡音。

这些扎根泥土的戏曲,用大锣大鼓敲打着中原的脉搏。下次路过河南,别急着看少林功夫,找个戏台子坐下,让梆子声带着你走进河南人的精神家园。要真想收藏这些戏曲的魂,记得去河南省豫剧院官网申请剧照授权,他们新出的《梨园光影》图册里,连旦角指尖的兰花都纤毫毕现。

(配图建议:1.常香玉《花木兰》定妆照2.洛阳老城茶楼曲剧表演实拍3.数字化修复的1956年《拷红》剧照4.现代豫剧创新舞台设计)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