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戏的腔儿咋这么抓人?老艺人不外传的六字真经

河南戏的腔儿咋这么抓人?老艺人不外传的六字真经

在豫东平原的田间地头,七旬老翁一曲《卷席筒》能唱得满场落泪;省城大剧院里,名角儿们一声辕门外三声炮引得满堂喝彩。河南戏曲这门古老艺术,总能用最朴实的腔调直抵人心。要唱出那股子地道的中原韵味,可不是对着录音机模仿就能成事的。(引出主题)

一、气要沉到脚后跟

老戏班子里有句话:唱戏就是唱气。豫剧名家马金凤八十高龄仍能连演三场,秘诀就在这口气上。练功房里,学徒们要头顶粗瓷碗,两腿夹着黄表纸练站桩。碗不能掉,纸不能落,这才能把气沉到丹田。清晨对着水缸喊嗓,水面要泛起鱼鳞纹才算过关。这种童子功练出的底气,让演员能连唱四十句不换气,就像黄河水滔滔不绝。

二、方言要揉进骨头缝

在洛阳关林庙会上,老票友们最挑剔的就是字儿不正。豫剧念白讲究中州韵,开封话的硬舌头要带三分,洛阳话的软腔调要留七分。比如吃饭要念赤反,不知道要说不着。当年常香玉在《花木兰》里那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那个偏字尾音往上一挑,活脱脱就是郑州西郊大婶说话的调调。

三、板眼要长在胳膊腿

豫剧鼓师王冠军有句口头禅:板是筋骨,眼是血肉。四大板式(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就像庄稼把式手里的锄头,得使得有章法。初学《朝阳沟》的银环唱段,要先在青石板上练跺脚,左脚二八板,右脚流水板,练到脚下生根。武场师傅的边鼓一响,演员的眉毛都得跟着节奏抖,这才叫浑身是板。

去年伏牛山采风,见九十岁的曲剧老艺人张石头,仍能踩着三寸厚底靴唱全本《陈三两》。问起诀窍,老人指指心口:这儿得揣着黄河的浪,装着嵩山的松。河南戏的魂,就在这黄土地里长出的生命律动。要唱好它,光练嗓子不够,得把中原人的酸甜苦辣都化进唱腔里。那些流传百年的好腔调,哪个不是蘸着汗水泪水磨出来的?(总结提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