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名角的气门子:老戏班里的换气绝活

【豫剧名角的气门子:老戏班里的换气绝活】

豫东平原的夜戏散场后,戏台子后头的油毡棚里,老生赵保成捏着半截卷烟,冲学徒们吐了个烟圈:恁知道啥叫'倒气不接'?这声带着沙哑的豫东腔,把我拉回三十年前跟着师父跑草台班子的日子。

那年头在尉氏县搭台,师父教我们偷气的绝活,说豫剧的唱腔全在气口里藏着。台上《花打朝》程咬金那声哇呀呀,哪是光凭嗓门喊的?得靠丹田气顶上来,半道儿要偷换三口气,外行人听着就像一口气到底。有次在通许县庙会,县剧团的小武生唱《黄鹤楼》里的周瑜,半路真漏了气,台下老戏迷直拍大腿:这娃子气门子没扎紧!

老辈人管换气功夫叫养气,台步走到哪,气口留到哪,这都是师父拿竹板子抽出来的硬功夫。豫西调讲究气走三山,旦角唱《大祭桩》里的黄桂英,那句三江水洗不尽满腹冤枉,得在洗字后头暗换气,气声要藏在哭腔里。有回在漯河戏校见老艺人教学生,拿根鸡毛掸子横在嘴前半寸,唱段子时鸡毛不能动分毫,这才算没漏气。

现在剧场里装的全是麦克风,年轻人不知道,早年间野台子唱戏,全凭肉嗓子。商丘老戏迷王铁头跟我说过,五八年他们村请来豫剧皇后陈素真,唱《宇宙锋》时全场鸦雀无声,就听见她换气时那声轻叹,跟剧情里的悲苦丝丝入扣,那才叫气口入戏。

去年在郑州大剧院看新编豫剧《焦裕禄》,演到查风口那场,老演员的气口处理真绝——每句唱词收尾都带着兰考方言的尾音,气声化在风沙呼啸的音效里。散场时听见俩年轻观众嘀咕:这老爷子唱戏咋还带喘气的?我心里暗笑:傻孩子,要是不留这些气口,哪还有咱豫剧的泥土味?

戏班行当有句话叫气断意不断,说的就是换气的学问。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些剧团开始用呼吸传感器训练演员,要我说啊,再精密的仪器也量不出老艺人那口带着胡辣汤味儿的气韵。就像开封第一楼的小笼包,机器和的馅儿,终究少了几分手劲儿。(文/豫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