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楼里那声得劲,才是河南人的精气神儿

茶楼里那声得劲,才是河南人的精气神儿

清晨六点的郑州老茶楼,青花瓷盖碗刚沏上毛尖,后厨的胡辣汤咕嘟着热乎气儿。戏台子下头早坐满了花白头发的老茶客,就等着那声辕门外三声炮的梆子响。您可别小看这咿咿呀呀的戏腔,河南人骨子里那股子豪迈劲儿,全在唱戏的当口迸出来了。

**一、梆子敲出千年黄土地**

河南戏的魂儿在梆子里。您听豫剧《花木兰》出征那场戏,枣木梆子敲得震天响,和着花腔女声直冲云霄。老辈人说这是黄河的涛声化成了梆子点,要不怎么听得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开封相国寺的老艺人王铁锤,梆子敲了五十年,指节都凸起老茧。他说:梆子不是敲给人听的,是替咱河南人捶心口呢!

**二、戏台子搭在百姓心尖上**

洛阳关林庙会的露天戏台最见真章。卖浆面条的小贩支着摊儿看《穆桂英挂帅》,擀面杖在案板上敲梆子点;蹬三轮的老汉扶着车把哼《朝阳沟》,车铃铛摇得叮当响。前年腊月二十三,豫剧名角李树建在零下五度唱《程婴救孤》,台底下八百多号人愣是没人挪窝,雪花落在睫毛上都顾不上擦。

**三、唱戏得劲在骨血里**

您要问河南人唱戏为啥这么得劲,去周口淮阳的太昊陵转转就明白了。二月二龙抬头,十里八乡的草台班子在伏羲像前打擂台。七旬老翁甩着白髯口唱《寇准背靴》,大姑娘踩着三寸金莲扮《白蛇传》,那唱腔里裹着黄泛区的泥沙,混着庄稼汉的汗碱,听得人直想拍大腿喊声中!

**四、戏韵流转新时代**

如今的河南戏早不是老古董。郑州大剧院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用豫剧唱谍战故事,抖音直播间里豫剧小姐姐对着手机唱《新白蛇传》,连少林寺的小和尚都会来段《十八罗汉斗悟空》。您看清明上河园夜游项目,全息投影的包公审案穿插着豫剧唱段,00后游客举着自拍杆跟唱驸马爷近前看端详,那场面比明星演唱会还热闹。

夜幕降临时分,开封鼓楼夜市的戏迷自发围成圈。卖灌汤包的、捏面人的、炸红薯丸子的小贩们放下营生,你唱段《打金枝》,我来段《对花枪》,最后总要齐吼一嗓子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声气贯长虹的理太偏,可不就是河南人千百年来不服输的那股劲头?戏文里唱的是别人的故事,腔调里淌的可是中原儿女的热血。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