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人唱戏不叫梆子腔?这出老戏藏着多少门道!

洪洞人唱戏不叫梆子腔?这出老戏藏着多少门道!

在洪洞县槐树底下听戏,最怕外行人张口就问:这是唱的晋剧吧?老票友们准保拿茶碗盖敲着石桌直摇头:后生家,洪洞人唱的是道情!这话倒把初来乍到的吓一跳——这黄土坡上吼惯了的梆子腔,怎么到了洪洞地界就换了腔调?

**一、老槐树下的活化石**

洪洞道情的戏班子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开戏前得给老槐树敬三炷香。这讲究得从明成化年间说起,那年平阳府闹蝗灾,洪洞艺人把道观里祈福的经韵编成曲子沿街传唱,说也奇怪,这清音一起,铺天盖地的蝗虫竟绕道而飞。打那以后,这糅合了全真道乐的腔调就在古槐荫庇下扎了根。

戏班里的老琴师赵三爷总爱念叨:道情道情,离了道家的韵脚就没了魂。这话不假,你细听那《韩湘子渡妻》里的【耍孩儿】调,起腔时宛若道士诵经,转调时忽如云板敲月,待到悲切处,梆子腔的苍凉才透出来。这般九转十八弯的唱法,连省城的晋剧名角来了都得咂舌。

**二、十八本老戏暗藏玄机**

洪洞人看戏讲究三更灯火五更鸡,说的就是连演三天三夜的《珍珠塔》。这出拿手好戏里藏着洪洞商帮走西口的血泪史:当铺伙计暗度陈仓的暗语,镖局押货的规矩,全在戏文里化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密语。老辈人说,当年走口外的商队,就靠这戏文里的门道避开响马。

更绝的是《阴阳图》,这出戏看着是才子佳人的老套路,细听念白却暗合河图洛书。旦角甩着水袖走八卦步,生角捋髯口时要暗掐指诀,连武场打斗都按奇门遁甲的方位来。县文化馆的老馆长翻出一本光绪年间的工尺谱,里头用朱砂标注的符咒,至今没人敢轻易示人。

**三、古戏台上的新传承**

五年前洪洞道情差点绝了响,城里来的非遗专家急得直跺脚。谁承想道情皇后王秀兰的孙女从英国回来,把《目连救母》改成全息投影戏,古戏台上瞬间阴司阎罗与赛博观音同台斗法。年轻人举着手机直喊燃爆了,老票友却拍着大腿叫好:这才对路!道情本就该通天彻地!

如今每逢农历三月十八,广胜寺水神庙前总要摆擂台。80后戏班主开着直播唱《劈山救母》,打赏的火箭和铜钱雨里,白发苍苍的老艺人眯着眼打拍子。有人问这还算传统道情吗?洪洞人会指着手机屏反问:当年道情能驱蝗灾,今日就不能降服流量?

夜色渐深,古戏台上的LED屏映着千年古槐,新编的《大槐树移民》正唱到高潮处。台下白发垂髫齐声喝彩,恍惚间仿佛看见,那些走西口的先人们背着戏箱,在黄土高坡上唱响了生生不息的旋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