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胭脂粉,方见黄梅香——那些鲜为人知的黄梅小戏
褪去胭脂粉,方见黄梅香——那些鲜为人知的黄梅小戏
说起黄梅戏,人们总想起《天仙配》里缠绵的槐荫别,《女驸马》中惊险的状元袍。殊不知,在黄梅戏的百花园里,还藏着无数明珠般的小戏。这些不过二三十分钟的折子戏,不靠华丽的布景与繁复的唱腔,单凭一桌二椅、三两人物,就能在方寸舞台间演绎人间百态。
一、草台班子的烟火气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当《打猪草》的童谣在田野间飘荡时,你会恍然看见旧时乡间戏班的影子。这出小戏里没有才子佳人,只有偷笋的村童与护林的少女。竹篮里滚落的竹笋,青石板上蹦跳的舞步,拌嘴时甩动的麻花辫,处处透着泥土的芬芳。老艺人说,这出戏要演得好,得先学会打猪草,知农事,懂乡音。
与《打猪草》的童趣不同,《夫妻观灯》的竹马上承载着市井烟火。正月十五的灯市里,挑担货郎的吆喝、耍猴人的铜锣、卖汤圆的竹梆,都被浓缩在演员的眉眼身段中。旦角手中的红绸忽而化作花灯,忽而变作龙首,一段数灯唱罢,仿佛带人穿越回百年前的灯市长街。
二、戏台之外的人间道
在《砂子岗》的悲鸣里,我们听见了封建礼教下女性的呐喊。这出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小戏,讲述童养媳杜鹃被恶婆婆虐待致死的故事。没有宏大的控诉,只有杜鹃洗衣时颤抖的双手,挨打时蜷缩的身躯,临死前望向天边的一瞥。当最后一声娘啊——撕破夜空时,戏台下的啜泣声总与梆子声混作一团。
《小辞店》则展现了黄梅戏少见的黑色幽默。客栈老板娘与落魄书生的纠葛中,笑料里裹着辛酸。书生偷吃的糍粑、老板娘藏起的算盘、账本上涂改的墨迹,处处是市井智慧的交锋。最妙的是结尾处,两人背对观众走向台口,老板娘突然转身甩出句:明日再来,给你留碗阳春面,让整个戏棚笑中带泪。
三、方寸舞台见真章
这些黄梅小戏的魔力,在于以简驭繁的智慧。《纺线纱》中旦角仅凭一架纺车、五尺白纱,就能演尽待嫁少女的忐忑。纺车转动的节奏暗合心跳,抛接纱线的弧度藏着情思,当最后一段纱线缠成同心结时,满场观众都会心一笑。这种无实物表演的功力,恰是黄梅戏三打七唱传统的精髓。
老戏迷常说:大戏看门道,小戏见功夫。在《蓝桥会》这样的独角戏里,演员要一人分饰书生、村姑、艄公三角。转身换步间,声调忽而清朗忽而娇嗔,水袖翻飞处,仿佛真见蓝桥春雪、流水人家。这种一桌二椅演乾坤的功力,让现代剧场里那些依赖声光电的演出相形见绌。
如今的黄梅戏舞台,固然需要《徽州女人》这样的新编大戏续写传奇,但那些散落在乡间的小戏,恰似未经雕琢的和氏璧,保留着最本真的戏曲基因。当我们在短视频里刷到《打猪草》的片段时,不妨停下划动的手指,听一听那些穿越百年的乡音,或许能触摸到黄梅戏最温热的心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