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水乡的乡音雅韵——老淮剧里的江淮风情
盐阜水乡的乡音雅韵——老淮剧里的江淮风情
盐城市区人民公园的清晨,总有三五成群的老人围坐在八角亭中。胡琴咿呀的调门一起,便有人轻叩竹椅打着拍子,唱起赵五娘上京寻夫的悲切唱段。这婉转的江淮乡音,正是扎根盐阜大地三百余年的老淮剧。
一、水码头孕育的草台艺术
淮剧诞生绝非偶然。明清时期的盐城作为漕运要冲,串场河上白帆如云,十二盐场商贾云集。盐工们在烈日下劳作时哼唱的号子,与往来船工带来的徽调、香火戏逐渐交融。清嘉庆年间,盐城伍佑镇艺人将门叹词发展为老淮调,自此淮剧有了专属声腔。
早年的淮剧戏班多在草台演出,演员们白天划船赶场,夜晚点油灯唱戏。1914年秋,盐城城隍庙前上演全本《秦香莲》,连演七天七夜,台下观众挤得水泄不通。班主周茂贵特意加演包公掷砚桥段,惊堂木一拍,满场喝彩如雷。
二、九莲十三英的悲欢传奇
《赵五娘》堪称淮剧戏胆。蔡伯喈进京赶考杳无音信,赵五娘独守空房侍奉公婆。当演员唱到手捧黄土筑坟台时,台下总有观众抹泪。这出源自南戏的经典,在淮剧演绎中多了份江淮女子的坚韧。
《牙痕记》里的安寿保卖身葬母,《郑巧姣》中民女告御状,《孔雀东南飞》的生死相随,这些苦情戏道尽人间冷暖。老戏迷常说:淮剧有三哭——哭夫、哭子、哭父母,不把眼泪带回家不算听过淮剧。
三、胡琴声里的乡愁密码
淮剧音乐最能牵动游子心弦。主胡演奏的淮调苍劲悲凉,拉调则如泣如诉。盐城籍作曲家王士年轻时采风,在射阳河畔录下渔家女的打渔船号子,将其化用进《金殿认子》的伴奏,让传统唱腔更添水乡韵味。
老艺人张云良独创的马派自由调,在《刘贵成私访》中运用真假嗓转换,把清官夜访的紧张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带着泥土味的创新,正是淮剧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所在。
如今淮剧早已列入国家级非遗,盐都区淮剧团的新编历史剧《范公堤》将宋代盐官故事搬上现代舞台。当年轻演员唱起煮海筑堤护苍生时,剧场里的00后观众举起手机录像。这传承三百年的乡音,正在抖音直播间找到新的知音。走过露天草台的岁月,老淮剧始终用最地道的盐城话,讲述着江淮儿女的离合悲欢。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