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嗓闯江湖:我在抖音发清唱河南戏的这三年

素嗓闯江湖:我在抖音发清唱河南戏的这三年

五月的豫东平原热得早,蝉鸣声里,我蹲在老宅的青砖墙根下,举着手机一遍遍录《花木兰》选段。汗珠子顺着后脖颈往下淌,镜头里的姑娘穿着褪色的蓝布衫,唱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时,墙头突然探出邻居王婶的脑袋:妮儿啊,你这嗓子能震碎玻璃杯不?

三年前我绝对想不到,这个被街坊四邻当戏疯子看的姑娘,如今在抖音有七万多戏迷。他们不知道,每次直播前我要把三岁的儿子哄睡,在卫生间隔着毛巾练声,生怕吵醒楼上加班的程序员邻居。

**一、卸了妆的梆子腔**

很多人问我为啥不穿戏服不化戏妆,举着自拍杆就敢清唱河南戏。这话得从我爷说起,他原是县剧团打梆子的,退休后常在葡萄架下教我:真功夫在肉嗓子里,离了弦子锣鼓还能立住的,才算把戏吃透了。

记得第一次发《穆桂英挂帅》清唱视频,评论区炸出好些老戏迷:丫头这喷口带劲儿!听着像喝过马金凤老师的茶。也有年轻人留言:原来豫剧词儿这么美,比流行歌词有味道多了。

**二、手机就是新戏台**

拍视频可比登台难多了。得找背光的角落,不然手机吃音;得掐着楼下广场舞的间隙录,不然苍天呐后面跟句你是我的小苹果;最要命的是孩子突然入镜喊妈妈我要尿尿,生生把《打金枝》变家庭喜剧。

但真有人因为我的视频重新关注戏曲。山西的煤矿工人私信说,下井前总循环播放我的《朝阳沟》选段;在纽约留学的小姑娘跟着直播学《抬花轿》,说这是思乡的药引子。

**三、素面朝天的传承**

有老艺术家提醒我:清唱虽好,可别丢了行腔归韵的规矩。这话我记着。现在每次回老家,都去拜访八十岁的曲剧名角周玉珍老师。她教我偷字闪板的诀窍时,总要把老年机调成飞行模式:这段抖音上可没有,是祖师爷赏的饭。

上个月去郑州参加戏曲快闪活动,台下坐着的既有白发票友,也有举着云台相机的网红主播。当清越的豫剧调门在二七塔下响起时,我忽然明白:戏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它是流动的河水,每个普通人的传唱,都是在续写这条河流的走向。

如今我的抖音私信里,常收到这样的消息:姐,我爷爷说想听《寇准背靴》能教我怎么甩河南话的戏韵吗。这时候我就架起手机,背后是晾着尿布的阳台,眼前是九块九包邮的补光灯——谁说新时代的戏台,不能搭在人间烟火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