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里的中国魂——一个中原儿女的戏曲情结
乡音里的中国魂——一个中原儿女的戏曲情结
凌晨三点的豫西窑洞,老式收音机里传出辕门外三声炮的铿锵唱腔,那是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摇篮曲。如今每当听到豫剧的板胡声,我总会想起外婆在煤油灯下边纳鞋底边哼戏的情景,那些被岁月浸润的旋律,早已刻进骨血里。
一、泥土里长出的艺术之花
河南戏曲的根,深深扎在这片饱经沧桑的黄土地上。在洛阳老城茶馆,我见过须发皆白的老艺人用一根筷子敲着粗瓷碗,即兴唱出一段《花木兰》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在开封清明上河园,穿红着绿的民间剧团在露天戏台上演绎《程婴救孤》,台下卖油茶的商贩跟着梆子节奏吆喝叫卖。这些原生态的表演,比任何华美舞台都更让人动容。
记得那年暴雨冲垮了村口的石桥,乡亲们自发筹钱请戏班连唱三天大戏。戏台搭在泥泞的打麦场上,演员们踩着湿滑的草台唱《穆桂英挂帅》,台下男女老少披着塑料布看得如痴如醉。雨水混着泪水在脸上流淌时,我突然明白了:戏曲不是消遣,而是中原人面对苦难的精神铠甲。
二、戏词里的人生百味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这句《七品芝麻官》里的戏词,道出了中原百姓最朴素的处世哲学。在郑州人民公园的戏迷角,退休教师王大爷能把《朝阳沟》银环的唱段倒背如流,他说栓保教银环认庄稼那段,比现在的思想教育课实在。的确,那些劝人向善、教人明理的戏文,至今仍在田间地头口耳相传。
去年在周口关帝庙看《单刀会》,当红脸关羽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时,身旁的老篾匠突然抹起眼泪。后来才知道,他年轻时走南闯北卖竹器,每次想家就唱这段。戏曲对中原游子而言,是随身携带的故乡。
三、守护流动的文化基因
在短视频平台刷到00后大学生用豫剧腔调翻唱流行歌曲时,我既惊喜又感慨。郑州地铁里的戏曲快闪,洛阳应天门用全息技术重现《唐宫夜宴》,这些新尝试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在豫北太行山深处,仍有民间戏班坚持用骡车拉着戏箱走村串乡,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传承着最本真的戏曲之美。
每次路过郑州人民路那家开了六十年的戏装店,总能看到老师傅戴着老花镜绣蟒袍。金线在阳光下流转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真正的艺术永远不会老去,它只会在时光里酝酿出更醇厚的韵味。
站在黄河岸边,听着远处飘来的梆子声,忽然明白河南戏曲为何能穿越千年风雨依然生生不息。它不仅是唱念做打的艺术,更是中原儿女的精神图腾,是黄土地用五千年文明酿就的一坛老酒,愈陈愈香。这坛酒里,泡着我们的乡愁,煮着我们的气节,醉着我们的魂。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