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淘戏记:寻访戏曲书籍的隐秘角落
【京城淘戏记:寻访戏曲书籍的隐秘角落】
推开中国书店琉璃厂店的老木门,油墨香裹着檀香扑面而来。头发花白的店主正用鸡毛掸子轻扫书架,动作像极了戏曲里的老生拂尘。在这座百年书肆的东南角,整面墙的戏曲典籍如戏台幕布般垂落,泛黄的《梨园集成》与簇新的《京剧音韵学》并排而立,恍若青衣与花脸同台。
沿着南锣鼓巷的青石板往北走,拐进沙井胡同的春风习习书局,这里藏着不少稀见戏曲资料。去年深秋,我在此偶得一本1953年油印的《程砚秋唱腔谱》,扉页上还留着原主人用蝇头小楷写的观剧笔记。店主笑说常有戏曲学院的教授来淘宝,这话倒是不虚——上月就有人在此寻到民国版的《缀白裘》残卷。
若说这些是雅士的乐园,潘家园的旧书市便是江湖儿女的戏台。每周日破晓,打着手电筒的淘书客们已在地摊前弯成弓背。有位戴老花镜的摊主专营戏曲旧籍,他摊上永远摆着搪瓷缸泡的高碎,见人蹲下便说:这本《燕兰小谱》乾隆年间的本子,您细看这版画——话音未落,隔壁摊位突然传来争执,两位票友为争购《京剧流派剧目荟萃》正用韵白讨价还价,倒成了现成的折子戏。
王府井涵芬楼三层的戏曲专架堪称学术宝库,从《古本戏曲丛刊》到最新《昆曲艺术大典》应有尽有。某日遇见位穿对襟褂的老先生,他指着《梅兰芳舞台艺术》的日文原版说:六三年我在东京神保町...话音渐低,手指却微微发颤。这种时空交错的瞬间,总让人想起戏台上的三岔口。
淘戏之趣,不止于得书。前门大栅栏的京剧书店,老板娘能根据你买的书推荐当晚演出;正乙祠戏楼里的书吧,买《牡丹亭》送昆曲体验课;最妙是护国寺街的梨园书屋,每逢节气必在窗台摆应景戏码——立春放《游园惊梦》,冬至摆《钟馗嫁妹》,书籍倒成了戏文的注脚。
临了提醒诸君:淘戏曲旧籍需留心版权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前的版本尤佳;遇线装书当看纸张是否帘纹清晰;若是碰到盖着荣春社藏书章的,那真是捡着宝了。此刻窗外传来胡同里谁家电视放着《锁麟囊》,春秋亭的唱段随风入耳,倒叫人想起那些在书页间流转的戏魂,从未真正离开过这座城。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