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璧山戏曲江湖:这些社团让传统艺术活起来
【探秘璧山戏曲江湖:这些社团让传统艺术活起来】
重庆璧山老茶馆里,一声高亢的川剧帮腔穿透茶香,几位白发老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场景并非影视画面,而是本地戏曲社团璧山文曲社每月固定的茶馆剧场。在短视频占据眼球的今天,这座千年古城里,一群戏痴正用独特方式延续着戏曲血脉。
一、藏在街巷里的戏曲密码
三十年前,璧山每个乡镇都有戏班子。非遗传承人陈德荣抚摸着褪色的戏服说。如今虽不复往日盛况,但三个独具特色的戏曲团体仍在坚守:
1.璧山文曲社(非遗传承基地)
扎根于南门社区文化站,以川剧折子戏见长。社长张玉梅是市级非遗传承人,独创川剧童声传习班,每周六上午总能看到孩子们踩着鼓点学矮子步。
2.青禾戏曲工坊
由90后川剧演员王昊发起,擅长将传统剧目改编成沉浸式环境戏剧。去年中秋在秀湖公园打造的《月下追韩信》实景演出,让观众提着灯笼追着演员跑,成为爆款。
3.璧北农民剧社
枫香湖边的农民自组织,保留着原生态的璧山灯戏。62岁的主唱李国富白天务农,晚上带着自制胖筒筒胡琴走村串户,唱本里还藏着解放前的方言唱词。
二、戏台上的破圈实验
在状元桥下的露天剧场,每周三晚的戏曲实验室总挤满年轻人。青禾工坊的《新白蛇传》把水漫金山变成光影秀,白娘子与法海的对手戏竟融入Rap对唱。这种离经叛道的创新,却在B站收获了10万+点击量。
我们要做戏曲的翻译官。王昊展示着他们的跨界歌单,川剧锣鼓配电子音乐,高腔混搭爵士唱法。这种大胆尝试吸引了美院学生加入舞美设计,甚至有游戏公司前来洽谈皮肤联名。
三、从祠堂到短视频的传承之路
文曲社的抖音账号@璧山有戏最近火了条视频:95后学员周倩穿着戏服在轻轨站玩快闪,一段《别洞观景》的水袖舞引来上班族围观。评论区最热留言是:求开班!想学!
这种新老碰撞每天都在发生。剧社的传习所里,老艺人们手把手教年轻人变脸绝活,00后学员则帮老师傅剪辑短视频。陈德荣笑着说:现在我的'变装'视频比孙女的还时髦。
四、戏曲地图上的隐藏菜单
深度戏迷私藏的打卡点:
-每周五晚八点:东林阁私房菜馆的火锅戏台,吃着毛肚看《滚灯》
-清明河街33号:百年老宅里的微型戏曲博物馆
-黛山大道茶摊:可以点戏的江湖戏班,一壶茶换一段《秋江》
夜幕降临,青禾工坊的年轻人又在状元桥头支起戏台。当LED屏上的赛博朋克山水与真人的川剧身段重叠时,路过的大学生纷纷举起手机——这或许就是传统戏曲最鲜活的传承现场。在璧山,每个转角都可能遇见正在生长的戏曲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