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戏曲传承正当时:家门口的学艺地图揭秘
璧山戏曲传承正当时:家门口的学艺地图揭秘
在璧南河畔的茶馆里,总能见到手持折扇的老票友哼着婉转的戏腔。这座浸润着巴渝文化的城市,正以独特的方式守护着戏曲艺术的根脉。想要寻找学习璧山戏曲的门径?这份接地气的学艺指南带你一探究竟。
一、文化殿堂里的传承密码
璧山区文化馆的戏曲排练厅每周二四六准时亮灯,推开朱红色的仿古木门,扑面而来的是悠扬的胡琴声。这里开设的戏曲传承班由市级非遗传承人周玉兰亲自授课,78岁的她手把手教孩子们走台步。手腕要像拂柳,眼神要似秋水,老人家的川普讲解总能让学员会心一笑。文化馆三楼还设有戏曲文献室,收藏着民国时期的璧山高腔手抄本,供研究者查阅。
区青少年宫的小梅花戏曲社则是娃娃们的乐园。每周日下午,一群系着水袖的小生花旦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练习《秋江》《别洞观景》选段。9岁的李雨桐已坚持学戏两年:开始觉得甩水袖好玩,现在能唱整段《思凡》了。少年宫与重庆川剧院建立的合作通道,每年输送优秀苗子参加市级汇演。
二、街巷深处的活态传承
青杠老街的百年戏台从未寂寞。每逢农历三六九,璧山戏曲协会的老艺人们自带锣鼓家什前来打围鼓。62岁的陈师傅边敲边教:川剧锣鼓讲究'锣鼓半台戏',这招《凤点头》要打出山涧流水的味道。围观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常有年轻人被拉进场现学现演。
秀湖公园的凉亭成了天然课堂。晨曦微露时,票友张大姐带着自制戏服在此开班。我们这叫'板凳班',不收学费,就图个乐呵。她翻出泛黄的工尺谱,《别窑从军》这段西皮得用璧山方言唱才有味道。去年这个自发组织竟排出了全本《白蛇传》,在社区连演三场。
三、校园里的新苗培育
璧泉小学的课间操别具特色,千名学子齐做戏曲健身操,云手、亮相融入广播体操。音乐课上,孩子们用童声演绎川剧童谣: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校长介绍,这套自编教材还包含脸谱剪纸、戏服手绘等特色课程。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的戏曲专业今年首次面向璧山招生,三年制大专开设剧目排练、身段把子等课程。实训基地里,00后学生正在排练数字多媒体川剧《镜花缘》,全息投影技术让传统戏台焕发新生。毕业生既可考取演员证,也能从事戏曲文创设计。
夜幕降临时,文星桥头的露天戏台又响起熟悉的帮腔。学戏不分早晚,无论是稚气未脱的孩童,还是鬓角染霜的长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当智能手机照亮观众席间年轻的面庞,古老戏文正悄然续写新的篇章。或许下个转角,你就会与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惊喜相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