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璧山戏曲传承:这些地方藏着真正的角儿课堂

【探秘璧山戏曲传承:这些地方藏着真正的角儿课堂】

在璧山老城的巷弄里,总能在清晨听见吊嗓子的悠长调子。这座浸润着巴渝文化的城市,戏曲的种子正在年轻一代心中悄然发芽。作为土生土长的璧山人,我走访了多个戏曲传承点,发现了几处真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宝藏课堂。

青石巷里的非遗工坊总让人错过——门脸不过三米宽的老宅,推门却是另一番天地。78岁的川剧名角陈玉梅每周三雷打不动在此授课,她的课堂没有固定教材,木地板上还留着当年戏班练功的痕迹。记得第一次旁观时,她正手把手纠正孩子的云手动作:指尖要像拂过露水,手腕得含着三分柔劲。在这里学戏的孩子,登台前都要先给院里那株百年黄葛树行礼,说是要接住老戏台的灵气。

文化馆的戏曲研习班总被误以为是中老年人的专场,直到看见90后主理人周昊的现代教学法。他把川剧锣鼓点编成手机节拍器程序,用投影重现民国戏楼的布景光影。最妙的是每月一次的街头剧场,学员们扮上行头在秀湖公园的水榭边开唱,围观群众扫码就能听到唱词讲解。上周遇见个外卖小哥停车听了整段《白蛇传》,头盔都没来得及摘。

要说最野的学戏去处,当属璧南河边的露天戏台。每个雨后的傍晚,民间剧团在此切磋技艺。62岁的鼓师老李会拽着围观青年传授喷火秘诀:含松香得用后槽牙咬着,吐气要像甩鞭子似的脆生。有次见着个初中生现场模仿变脸,虽然只成功甩出一张脸谱,却赢得满堂喝彩。这里的教学不收费,规矩是要自带搪瓷缸给老师泡茶。

这些散落在城市肌理中的戏曲课堂,没有华丽的宣传单页,却让每个驻足的人都能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学戏的年轻人告诉我,他们迷上的不仅是唱念做打,更是老师傅们箱底泛黄的戏本上,那些用朱砂笔圈点的岁月故事。下次你在璧山街头听见隐约的胡琴声,不妨循着音韵去探访,或许转角就能遇见属于你的戏曲启蒙。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