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学戏曲好去处:梨园雅韵藏巷陌,这些地方值得探

璧山学戏曲好去处:梨园雅韵藏巷陌,这些地方值得探

在璧山老城的青石巷弄间,总能听见悠扬的川剧高腔与清脆的锣鼓声。这座浸润着巴渝文化的小城,戏曲传承从未断代。想学戏的市民不必舍近求远,这几个藏在市井里的戏曲学堂,能让您在家门口就能接上传统文化的地气。

**一、璧山文化馆戏曲研习社**

青柳路上的区文化馆二楼,每周六上午总飘着檀板声。年过七旬的川剧名角李凤鸣老师,手把手教着二十来个银发学员甩水袖。这里的成人戏曲班不设门槛,从《秋江》的折扇功到《白蛇传》的身段教学,李老师总能把晦涩的程式动作拆解成生活化的比喻。去年重阳节,这群平均年龄65岁的学员还在璧山剧场来了场《穆桂英挂帅》的汇报演出。

**二、凤凰小学小凤凰戏剧团**

在璧泉街道的凤凰小学,每周四下午的戏曲兴趣课总让孩子们翘首以盼。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开华定期驻校指导,把川剧绝活变脸改良成适合孩子的入门课程。五年级的周雨欣已经能完整演绎《滚灯》片段,她母亲说:以前孩子总抱着手机,现在走路都在哼'红衲袄'的唱腔。学校还专门定制了儿童版戏服,让传统文化真正穿在孩子身上。

**三、丁家街道川剧坐唱班**

丁家街道文化站的院子里,每个月初五都准时摆起围鼓。二十余位民间艺人组成的坐唱班,用三弦、堂鼓、小锣演绎着原汁原味的川剧坐唱。负责人张建国是璧山有名的戏篓子,能背下百余个传统剧目唱本。这里的教学不拘形式,老茶客们端着盖碗茶,跟着锣鼓点就能来上一段。去年这个草根戏班还登上了重庆市民间艺术节的舞台。

**四、来凤驿古戏楼传习所**

始建于清代的来凤驿戏楼,如今成了璧山戏曲的地标建筑。每月第二个周末,传习所都会举办百姓戏台活动。73岁的陈婆婆是这里的常客,她笑着说:我年轻时在这看过厉家班的戏,现在带着孙子来学《巴渝童谣》的戏歌。传习所特别开设亲子戏曲体验课,木偶戏教学、脸谱DIY等趣味项目,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机。

走在璧山街头,您可能偶遇正比划身段的票友,或是听见某家茶馆飘出月儿高照楼台的唱段。这座城市的戏曲传承,不在高墙深院,而在市井烟火里悄然生长。无论是想专业学戏,还是茶余饭后过把戏瘾,总能在某个转角遇见知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