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学戏曲去哪儿?这几个地方戏迷都说好!

璧山学戏曲去哪儿?这几个地方戏迷都说好!

说起学戏曲,璧山人的选择可比想象中多!别以为传统艺术没市场,在咱们璧山,想学正宗戏曲路子多着呢。今儿就带大家扒一扒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戏曲学习宝地,保管让你学得地道,学得过瘾。

**第一站:璧山文化馆戏曲传习班**

老戏迷都知道,每月第三个周末文化馆里准飘出胡琴声。这里专门开设的川剧传习班,请的都是重庆戏曲协会退下来的角儿。张玉梅老师年轻时是川剧院当家花旦,现在教起《秋江》《别洞观景》这些经典折子戏,手眼身法步那叫一个讲究。重点是不收学费!只要带着身份证登记就能跟着学,不少退休阿姨早上练完太极,下午就来这吊嗓子。

**马家堡社区的草台班子**

要说接地气,还得数马家堡社区活动中心。每周三晚上七点半,三十多个戏迷雷打不动聚在这儿。领头的王大爷年轻时在县剧团跑龙套,现在带着大家排新戏。这里不讲究科班出身,唱流行歌曲的阿姨都能把《红梅赞》改出摇滚味儿。最近他们自编的环保主题川剧小品《垃圾分类风波》,在璧泉街道汇演还拿了奖呢。

**青少年宫的秘密基地**

别以为戏曲都是中老年人的专利,青少年宫二楼最里间的教室,每到周末就挤满穿练功服的孩子。这里的少儿戏曲班主打非遗从娃娃抓起,8-12岁的小学员跟着老师学变脸绝活。李老师有绝招,用儿童剧的方式教《白蛇传》,小青和法海斗法的桥段被改编成趣味游戏,孩子们在打闹间就把川剧程式化动作记牢了。

**藏在茶馆里的师徒传承**

要说最传统的学法,还得去南门唐城的老茶馆碰运气。每周日下午,总有几个穿布衫的老先生坐在竹椅上,面前摆着盖碗茶,手里打着板眼。要是遇上陈炳炎老师傅心情好,听你唱段《巴山秀才》,说不定就收个关门弟子。这种口传心授的老法子,能把每个吐字归韵的门道都嚼碎了教你,比看多少视频都管用。

学戏曲这事儿,在璧山从来都不是阳春白雪。公园凉亭里吊嗓子的票友,广场上带着蓝牙音箱教身段的阿姨,菜市场里边择菜边哼戏的大婶,处处都是活课堂。要我说,真想学戏就别犹豫,揣个水杯带条毛巾,随便往哪个戏窝子一扎,保管你不出半月就能来段像模像样的《滚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