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寻戏记:藏在茶馆与巷陌间的梨园声腔
璧山寻戏记:藏在茶馆与巷陌间的梨园声腔
清晨的南门茶楼总是飘着盖碗茶的茉莉香,几位银发老者正对着青瓦屋檐吊嗓子,悠长的川剧高腔惊醒了檐下的麻雀。这个画面,是我在璧山老城闲逛时偶遇的戏曲日常。
要说系统学戏的去处,区文化馆戏曲研习班算得上头一份。每周三晚,馆内小剧场准时亮起橘色灯光,主讲的陈老师是原璧山川剧团的当家花旦。她的课堂总带着茶馆说书人的烟火气,教《白蛇传》水袖功时,会突然说起三十年前在河边洗衣练甩袖的旧事。研习班不收学费,但得自带折扇当道具,倒成了学员间的特殊暗号。
青杠老街深处有间挂满戏服的裁缝铺,店主李婆婆年轻时是戏班衣箱师傅。她总说看十出戏不如做一件袍,带着街坊学针线的同时,顺带教《秋江》里艄翁的矮子步。隔壁五金店王老板就是在这儿学会了变脸绝活,现在每逢节庆总爱在店门口露两手,惹得游客以为误入了哪个戏班后台。
最特别的要数璧南小学的童声戏苑。音乐老师把川剧锣鼓点编成课间操,孩子们边跳边唱油菜花开遍地黄。五年级的妞妞已能完整唱下《别洞观景》,她说最喜欢甩着自制的水袖在操场转圈,像只花蝴蝶。校门口的保安大叔听得多了,竟无师自通学会了帮腔。
夜幕降临时分,秀湖公园的九曲回廊总会传来胡琴声。这是票友们自发组织的月光曲会,拉琴的退休教师张伯总说:川江号子要在江边学,川剧嘛,就该在廊桥上学。上周有位重庆来的游客,听着听着突然接唱了段《刁窗》,倒把老票友们惊得忘了词。
在璧山学戏,从不用正襟危坐在练功房。或许在某个晾着蓝印花布的院坝,或许在飘着醪糟香的小巷转角,那些浸润着烟火气的曲牌声腔,就这样悄悄钻进耳朵,化作血脉里的文化记忆。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