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笔墨飞曲中韵自来:戏曲中那些边唱边写的绝活
台上笔墨飞曲中韵自来:戏曲中那些边唱边写的绝活
戏台上一声锣响,旦角水袖轻扬,小生折扇开合,老生髯口颤动。您可曾留意过,有些角儿不仅能唱得满堂彩,还能在丝竹声中挥毫泼墨?这唱念做打中的写功,恰似梨园行里藏着的玲珑暗器,总在关键时刻惊艳四座。
**一纸丹青诉衷肠**
昆曲《牡丹亭》的拾画叫画一折,柳梦梅拾得杜丽娘画像时,边抚画边吟唱【二郎神】曲牌,那画中人的眉眼竟随着唱腔在观众眼前徐徐舒展。更妙的是某些版本中,柳生会当场题诗于画侧,羊毫在宣纸上沙沙作响,与笛声水乳交融。当他年若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诗句伴着缠绵的水磨腔流淌而出,才子佳人的前世今生都凝在这字里行间。
**公堂笔锋定乾坤**
豫剧《唐知县审诰命》里,七品芝麻官唐成在公堂上与权贵周旋。只见他左手惊堂木拍得震天响,右手狼毫在状纸上龙飞凤舞,一段快板唱得掷地有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朱笔勾画的刹那,状纸唰地抖开展现,斗大的准字墨迹淋漓,仿佛能听见清官铁骨铮铮的回响。
**战袍血书明心迹**
京剧《抗金兵》中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时,有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女将军在战鼓声中咬破手指,于战旗上血书还我河山。程派唱腔如裂帛般激越,血珠顺着旗角滴落,鼓点越来越急,笔锋越来越重,待到最后一句看尔等蛮夷何处逃唱罢,四丈白绫上赫然绽开朵朵红梅,满台将士的喊杀声直冲霄汉。
这些戏台上的笔墨春秋,绝不只是炫技那么简单。当演员提着气在疾书时,笔尖的每一顿挫都要卡准锣鼓点,手腕的每一次转折都得应和胡琴音。那些力透纸背的横竖撇捺,既是戏中人悲欢离合的见证,更暗藏着戏曲艺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美学密码。下次再进戏园子,您可要睁大眼睛细瞧——说不定哪个转身的瞬间,就有墨香伴着曲韵,在戏台上下悄然绽放。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