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点声中话传奇:戏曲里的说唱江湖

鼓点声中话传奇:戏曲里的说唱江湖

在山西晋城老城的青石板巷里,每逢庙会总能听到独特的咚咚锵声。一位老者左手执檀板,右手握鼓槌,面前架着直径二尺的牛皮堂鼓,时而疾如骤雨,时而缓似山泉。他张口唱起《单刀会》,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豪情在鼓点间隙喷薄而出,围观的老少爷们跟着鼓点跺脚叫好——这便是太行山深处的鼓书江湖。

一、鼓与言的千年对话

汉代乐府诗《陌上桑》记载的击鼓传歌,或许是最早的鼓书雏形。唐代变文讲唱者在佛寺前敲打木鱼说故事,宋代勾栏瓦舍里艺人鼓子词风行,元杂剧中更将鼓点融入角色念白。明末清初,这种艺术在山西泽州地区生根发芽,逐渐形成独特的泽州鼓书。

太行山区的老艺人至今记得师门规矩:学艺先练三更鼓。头更鼓要敲出雨打芭蕉的轻灵,二更鼓需奏出惊雷裂帛的震撼,三更鼓则要模仿马蹄声碎的节奏。这种训练让艺人们将鼓点化作第二语言,与说唱形成精妙配合。

在泽州鼓书《赵氏孤儿》选段中,当程婴舍子救孤时,鼓点先是沉闷如巨石压胸,随着情节推进逐渐密集如雨,最后在孤儿认亲时化作珠落玉盘般的清脆。这种鼓点表情的技法,正是这门艺术最精妙之处。

二、鼓板之间的艺术密码

泽州鼓书的鼓架颇有讲究:高四尺三寸象征四季平安,直径二尺暗合天地阴阳。檀板需用百年紫檀木心制成,敲击时自带金石之音。老艺人常说:鼓是胆,板是魂,二者合一方能演绎人间百态。

演唱技法讲究七分说三分唱。说白时鼓点如影随形,或急或缓勾勒故事脉络;唱腔则融入当地梆子戏的拖腔,在鼓板敲击的间隙婉转而上。著名艺人郭怀信表演《长坂坡》时,能用鼓点模仿战马嘶鸣、刀剑相击,让观众如临古战场。

在《西厢记·拷红》选段中,鼓书艺人要同时扮演三个角色:左手敲鼓扮威严的老夫人,右手击板化娇羞的红娘,口中说唱作惶恐的张生。这种一人千面的表演,全凭鼓板节奏的精准把控。

三、鼓韵新声的当代回响

随着时代变迁,泽州鼓书面临传承困境。老艺人郭金明至今记得,1980年代鼎盛时期,晋城有二十多个鼓书班子,如今仅存三个。年轻学徒难以忍受十年练功的寂寞,传统曲目也逐渐被流行文化冲击。

但仍有坚守者在创新。省级传承人李小波将网络热词融入传统段子,用电子鼓结合传统檀板,改编出《太行电商传奇》等新曲目。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鼓书专班,用现代乐理解析传统鼓谱,吸引了不少00后学员。

在短视频平台上,年轻艺人们用手机镜头记录鼓书表演。一段《关公战秦琼》的创意改编视频获得百万点赞,网友评论:原来传统艺术可以这么酷!这种跨时空的对话,让六百年的鼓书艺术焕发新生。

夜幕降临时,晋城古戏台的灯笼次第亮起。七旬老艺人郭怀信带着00后徒弟同台献艺,新编鼓书《太行新传》的声浪穿透夜色。鼓点铿锵,说唱悠扬,六百年的艺术血脉在新时代的脉搏中继续跳动。这鼓板声声,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先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