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有真章:走近北京戏曲名家王厚义》
《梨园深处有真章:走近北京戏曲名家王厚义》
(此处插入传统戏楼雕花窗棂特写图片)
前门大栅栏的胡同里飘着糖葫芦的甜香,远处传来几声吊嗓的悠长尾音。这声音穿过青砖灰瓦,惊醒了屋檐下的铜铃铛。循声而去,在琉璃厂西街深处的小院里,我们见到了正在指点弟子身段的王厚义先生。年逾古稀的老艺术家布鞋素衣,手里的折扇开合间带起猎猎风声,恍若仍是当年红氍毹上那个令满堂喝彩的活赵云。
(此处插入老戏箱与髯口道具特写图片)
1949年生于京剧世家的王厚义,打从记事起就泡在戏班子里。父亲王长林是京城有名的武净,母亲李凤云更是坤旦中的翘楚。六岁开蒙那天,父亲把着他的小手蘸墨写下戏比天大四个字,从此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十三岁登台扮《三岔口》的任堂惠,一个鹞子翻身赢得满堂碰头彩,自此在梨园行里有了小王旋风的名号。
(此处插入黑白练功老照片:少年王厚义在练踢枪)
真正让王厚义声名鹊起的是1979年复排的《长坂坡》。彼时刚过而立之年的他连演三天背剑提枪,硬是把赵子龙的七进七出演出了新境界。第三场抓帔时,旦角演员的帔衣意外卡在枪头,只见他临场加了个鹞子旋身,借势将帔衣甩出个漂亮的云纹,台下老戏迷拍案叫绝:这手活功夫,比杨小楼还多三分机变!
(此处插入《长坂坡》剧照,标注王厚义饰赵云)
不同于某些名角的固守成规,王厚义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独创王氏身法谱。他将太极拳的缠丝劲化入武戏招式,在《挑华车》里设计出旋子转体接劈叉的绝活;把书法中的飞白笔意融入水袖功,让《白蛇传》的断桥一折平添水墨韵味。2003年台湾巡演时,连看三场的国学大师南怀瑾赞叹:这才是活着的传统文化啊!
(此处插入王厚义书法作品戏韵千秋图片)
如今退居幕后的王厚义把心血倾注在传艺育人上。每周二四六雷打不动到戏校授课,对孩子们说的最多的是唱戏先做人。去年收徒仪式上,他将珍藏六十年的马鞭赠予关门弟子,鞭梢缀着的红穗已褪成浅褐色,却仍能舞出当年一鞭断流的凛冽风声。
(此处插入王厚义指导弟子照片,背景为出将入相门帘)
当我们问起京剧的未来,老先生抚着案头那方父亲留下的铜镇纸,眼里闪着光:您瞧这上头铸的戏文人物,风雨百年照样眉目如生。只要还有人愿意在后台对着一面镜子练上千百遍,咱中华戏脉就断不了!
(此处插入特写:铜镇纸上浮雕的戏曲人物)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