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有佳人:记北京戏曲教育家徐曼华

梨园深处有佳人:记北京戏曲教育家徐曼华

雨打青砖的胡同深处,传来婉转的京韵唱腔。推开朱漆斑驳的院门,但见一位身着素色绸衫的女子正在示范《锁麟囊》的甩袖动作,水袖翻飞间,仿佛带着三十年的时光流转。这位被学生唤作徐先生的京剧名旦,用半生光阴在四合院里编织着传统戏曲的传承故事。

一、氍毹之上绽芳华

徐曼华生于1968年的京剧世家,祖父是京城有名的琴师,父亲曾在梅兰芳剧团司鼓。七岁开蒙时,父亲递给她一双红缎绣鞋:踩着它,就得把戏台上的苦都吃遍。寒冬腊月里压腿的竹板声,盛夏三伏天练圆场的汗水印,在长安大戏院侧幕偷看名家演出的悸动,构成了她整个少女时代。

1986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时,她已是同辈中的佼佼者。师承程派名家李世济,在《春闺梦》《荒山泪》等剧目中,将程派唱腔声若游丝,气若幽兰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1992年香港回归前夕的文化交流演出中,她扮演的薛湘灵让在场的老票友潸然泪下:这气韵,竟有几分程砚秋先生年轻时的风采。

二、传灯续火育新苗

世纪之交的戏曲寒冬里,徐曼华做出了令人诧异的选择。她婉拒了国家院团的邀约,在东城区方家胡同租下两间平房,挂起了曼华戏曲传习社的木牌。第一批六个学生中,有戏曲世家的传人,也有普通工人的孩子。她独创的五感教学法:让蒙童抚摸百年戏服的织锦纹路,品尝戏词中描写的时令茶点,在四合院的四季更迭中感受传统戏曲的时空意境。

十七岁河北学生张晓雯记得,初学《贵妃醉酒》时总找不准卧鱼的身段。徐老师带着她在后海荷花市场观察真正的锦鲤,看鱼儿摆尾时的弧度与力度。那天飘着细雨,徐老师的蓝布衫都被打湿了,却还在比划着鱼游的姿势。如今已成为国家京剧院的青年演员。

三、守正创新见真章

在徐曼华的教案本里,工楷抄录的戏文旁总缀满彩色批注。她将程式化表演分解成200多个基础动作单元,借鉴舞蹈解剖学设计训练方案。更令人称道的是她主持的戏曲进校园项目,把《三岔口》的武打编排成课间操,用《定军山》的唱段讲解三国历史,让00后学生们在游戏中触摸传统。

2021年故宫中秋夜,她带领学生表演的《游园惊梦》全网刷屏。古戏台上的杜丽娘们水袖轻扬,与飞檐下的宫灯交相辉映。有网友留言:原来姹紫嫣红的美,真的可以穿过六百年光阴。

如今五十六岁的徐曼华依然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爬上老槐树时,四合院里又响起海岛冰轮初转腾的婉转唱腔。三十年来,从这方院落走出的138名学生中,有的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有的在海外传播戏曲文化,更有人像她当年那样,在江南小镇开办了自己的传习所。这或许就是传统艺术最动人的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