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梨园传薪人:走近北京戏曲名家徐玉兰的粉墨人生

【独家专访】梨园传薪人:走近北京戏曲名家徐玉兰的粉墨人生

(文/本刊记者王雨晴)推开北京戏曲职业学院排练厅的红漆木门,一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身影正带着二十余名学生练习水袖功。清晨的日光斜照在她霜白的鬓角上,却遮不住那双流转生辉的丹凤眼——这便是在梨园行当传道四十载的徐玉兰老师。

【图1:徐玉兰老师示范《贵妃醉酒》身段。身着淡青色练功服,右手执云帚,左腕缠绕三米水袖定格在望月式,眉间一点朱砂在晨光中宛如画中仙人。】

祖籍天津的徐玉兰出身梨园世家,七岁随父学艺,十二岁登台便以《小放牛》中的村姑角色惊艳四座。谈及往事,她抚摸着案头斑驳的檀板笑道:当年在广和楼后台,马连良先生看我勒头手法不对,亲自教我如何用勒头带才能护住鬓发,这份传承的温度,我总想着要传下去。

【图2:徐玉兰珍藏的1958年老照片。十八岁的她身着金线密绣的虞姬戏服,双手执剑摆出夜深沉的经典造型,身后斑驳的戏台楹联写着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1983年调入北京戏校任教后,徐玉兰独创情境教学法。记者观摩课堂时看到,她让学员在练习《游园惊梦》时闭目感受杜丽娘的心境:要听见画眉在指尖跳跃,嗅到荼蘼在裙裾绽放,这般才能让水袖有魂。这种教学理念培育出梅花奖得主周晓雯等众多名角。

【图3:徐玉兰指导学生练习眼神。照片中她双手托住学生脸颊,两人四目相对,背景虚化的镜墙上映出十余个专注的身影,仿佛时空交错的传承仪式。】

除了教学,徐玉兰坚持每年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去年在史家胡同小学,她将《三岔口》改编成儿童版,看着孩子们用书包当盾牌、跳绳作马鞭,她眼角笑出了泪花:当年我师父说,戏比天大,如今看来,戏更是种在人心的种子。

【图4:徐玉兰与小学生互动抓拍。她半跪在地,帮孩子矫正拉山膀手势,背后的黑板上画着稚嫩的京剧脸谱,窗格漏下的光斑洒在老少交叠的手掌上。】

傍晚时分,徐玉兰换上常服准备离校,忽然转身对镜理了理衣襟。这个下意识的动作让记者想起她常说的那句话:我们这行当时刻要端得起架子,放得下身段,戏里戏外都是人生。

(本文图片由北京戏曲职业学院宣传处提供,摄影:李慕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