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执一扇乾坤大梨园方寸有文章——细数戏曲舞台上的扇子门道

手执一扇乾坤大梨园方寸有文章——细数戏曲舞台上的扇子门道

戏台上一方天地,生旦净末丑各显神通。您可曾注意过,那些在角儿们手中翻飞流转的扇子,绝非随意把玩的物件?且看那折扇开合似白鹤亮翅,团扇轻摇如彩蝶翩跹,这方寸之间的门道,藏着梨园行当数百年的讲究。

一、扇分九等各司其职

梨园行的扇子经里,折扇堪称当家花旦。武生亮相时啪地开扇,三尺白扇面划过空中,仿佛要劈开时空;文生轻摇折扇,扇坠随步摇晃,尽显儒雅风流。您看《牡丹亭》里的柳梦梅,折扇开合间都是情愫暗涌,那扇骨上描金绘彩,恰似少年心事重重叠叠。

旦角手中的团扇另有一番风情。真丝扇面上绣着牡丹芍药,轻掩半面时犹抱琵琶,翻腕抖扇时如散花天女。《贵妃醉酒》里杨玉环执象牙柄团扇,醉态中扇坠流苏与步摇相映,把个云想衣裳花想容演得活灵活现。这团扇尺寸也有讲究,小姐用七寸,丫鬟使五寸,分寸间都是身份。

羽扇多在神话戏中现身,诸葛亮的鹤翎羽扇早成智慧化身。您看《借东风》一折,孔明轻摇羽扇,鹅毛随唱腔起伏颤动,倒真似能呼风唤雨。老生用的竹扇则显朴拙,《徐策跑城》里徐策持竹扇疾走,扇面破而不换,正是忠臣风骨。

二、扇语无声胜有声

名角儿手上的扇子会说话。程砚秋演《锁麟囊》,水袖翻飞间突然收扇抵唇,刹那静默胜过千言万语;马连良在《赵氏孤儿》中,忽将折扇倒转如握匕首,杀机顿现。这扇子开合的角度都有讲究:扇面半遮是羞,全展是怒,倒提是悲,每个定格都是幅工笔写意。

武戏里的扇子更见真章。盖叫天演《十字坡》武松,单手持扇作刀,劈、砍、挑、刺虎虎生风;《三岔口》任堂惠与刘利华摸黑对打,两柄折扇相击竟能打出金铁之声。这扇子到了武丑手里,还能当暗器使,甩手飞扇直取对方咽喉,台下叫好声能掀了屋顶。

您若细看名角私房扇,都是量身定制的宝贝。梅兰芳的泥金扇面必配湘妃竹扇骨,周信芳的乌木扇要坠和田玉扇坠。这些私房行头经年累月浸着汗水油彩,早与主人融为一体,离了这趁手的扇子,角儿们上台都觉得少了三分魂。

三、扇里春秋代代传

制扇师傅与梨园行的交情,能追溯到道光年间的老戏班。苏州王星记的老师傅闭着眼都能说出各派用扇偏好:马派要扇骨硬挺,程派需扇面柔韧,裘派专爱黑面洒金扇。这些老手艺人守着七十二道工序,从煮竹到矾纸,道道都是时光淬炼的绝活。

当今舞台虽多了声光电,可老戏骨们仍守着扇子功的魂。《曹操与杨修》里尚长荣一段扇子功,单用开扇声就演尽了奸雄心机;裴艳玲演钟馗嫁妹,破纸扇在她手里竟舞出判官笔的凌厉。这些新编剧目里的扇子运用,既承古法又有新意,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

戏谚说无扇不成戏,这小小扇子载着梨园百态。下次您进戏园子,不妨细看角儿们手中乾坤:那开合转承间,藏着多少欲说还休的戏文,又凝着多少代艺人的心血传承。方寸扇面舞风云,这才是中国戏曲最精妙的写意之美。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