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系里的戏曲传承人:他们不唱戏,还能做什么?

表演系里的戏曲传承人:他们不唱戏,还能做什么?

当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晨课铃声响起,一群穿着练功服的年轻人正在排练厅压腿下腰。他们手中的道具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而是水袖、马鞭与髯口。这些被称为戏曲表演专业的年轻人,正在用身体丈量着传统与现代的边界。

一、专业名称背后的密码

在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顶尖艺术院校,戏曲表演从来不是简单的专业标签。这个看似传统的名称下,藏着当代戏剧教育的革新密码。不同于普通表演专业,戏曲学子要同时掌握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与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法。

在专业课程表上,《戏曲声腔》与《影视表演》并列,《昆曲身段》与《现代舞》同台。这种课程设置暗含深意:京剧老生的髯口功要能自然衔接影视剧中的长镜头表演,昆曲旦角的水袖技法要能融入先锋戏剧的肢体语言。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近年开设的戏曲新媒体传播课程,更让00后学生们举着云台拍摄抖音戏曲短视频。

二、活在当下的非遗传人

上海戏剧学院2018级戏曲表演班的李同学,去年在某视频平台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获得百万播放量。这个看似不务正业的举动,恰恰展现了当代戏曲人的跨界智慧。他们深谙:程式化的唱腔需要注入时代呼吸,虚拟现实技术能够重现《牡丹亭》的园林意境,直播平台可以搭建新的戏曲舞台。

在杭州某沉浸式剧场,戏曲专业毕业生设计的《白蛇传·数字版》正在上演。观众佩戴AR眼镜后,许仙与白娘子在断桥上起舞时,西湖水面会实时泛起数字涟漪。这种创新没有背离戏曲本质,反而用科技放大了写意美学的感染力。

三、传统艺术的破界者

戏曲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出路早已突破固有想象。某知名游戏公司的国风手游项目中,戏曲专业出身的动作指导正在设计角色招式,他们将武生起霸的身段转化为游戏角色的待机动作。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镜花水月》特展上,戏曲造型专业毕业生设计的改良靠旗礼服惊艳了时尚界。

这些年轻人正在重构传统文化的表达维度。他们可能是剧场的守夜人,也可能是元宇宙里的造梦师;既能还原梅兰芳先生《贵妃醉酒》的经典身段,也能为动画电影设计戏曲元素的分镜脚本。这种跨越时空的创造力,让六百年的戏曲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

当最后一个身段定格,排练厅的年轻人们收起水袖。他们手机里既有京剧曲谱文档,也有正在剪辑的竖屏戏曲短剧。这些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戏曲传承人,正在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让古老的艺术持续生长。或许正如梅派传人所说:真正的传承,是让传统活在当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