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演员的四功修炼之道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演员的四功修炼之道
在梨园行当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玉堂春》。这不仅道出戏迷对戏曲的痴迷,更折射出戏曲演员在幕后不为人知的苦功。戏曲表演讲究四功五法,其中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正是戏曲演员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声腔里的千回百转
程砚秋先生曾说:唱戏唱戏,七分唱三分戏。京剧《锁麟囊》中春秋亭一折,程派唱腔如泣如诉,演员需掌握气沉丹田、声贯顶梁的诀窍。老生名家余叔岩每日清晨对墙练声,通过墙壁回音调整共鸣,直到把脑后音练得如金玉相击。这种唱功训练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即便寒冬腊月也要在结冰的湖边吊嗓,借寒气锤炼声带韧性。
二、念白中的抑扬顿挫
昆曲《牡丹亭》里杜丽娘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看似平常的念白却蕴含韵律之美。京剧《四进士》中宋士杰长达二十分钟的念状纸,每个字都要如珠落玉盘。当年周信芳为练就喷口功夫,常口含石子诵读剧本,直至将石子磨得光滑。这种千斤话白四两唱的功夫,让简单的对白也能迸发戏剧张力。
三、身段间的百态千姿
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中的卧鱼身段,看似轻盈实则暗含腰腿功夫。武旦演员要能穿着三寸厚底靴完成鹞子翻身,青衣的水袖要舞出行云流水的意境。盖叫天为练眼神,常盯着香火头转动眼珠;荀慧生为练台步,绑沙袋走砖地,硬是把青砖磨出凹痕。这些功夫积累,让每个动作都成为流动的雕塑。
四、武打中的刀光剑影
武生泰斗杨小楼演《长坂坡》,七进七出曹营的枪花令人眼花缭乱。武丑张春华八十高龄仍能连翻二十个旋子,这份功力来自幼年拿大顶时头顶水碗的苦练。戏曲武打讲究真功夫假打斗,既要招式漂亮又要配合默契,枪来刀往间差之毫厘便会伤人,全凭经年累月的对练磨合。
从科班孩童清晨的拿顶到名角台下的默戏,从勒头吊眉的疼痛到厚底靴里的血泡,戏曲演员用血肉之躯传承着千年技艺。在短视频当道的今天,这些需要数十年打磨的真功夫更显珍贵。当我们为台上的精彩喝彩时,莫要忘记那侧幕条后浸透汗水的戏服,和练功房里永不停歇的身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