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树下听豫剧:河南戏里的烟火人生

老槐树下听豫剧:河南戏里的烟火人生

城西公园的老槐树底下,每逢周末总会聚集一群银发老人。今天刚过晌午,树荫下就摆好了红漆斑驳的八仙桌,几位老戏迷正摆弄着坠胡和梆子。这是文化馆退休的刘师傅组的老票友班子,他们准备给街坊们来段地道的河南梆子。

一、梆子声里的千年传承

老刘头把坠胡往腿上一搁,琴弓刚挨着琴弦,周遭的蝉鸣都静了三分。他拉的这段《大起板》,是豫剧里最考验功底的过门曲。梆子声脆生生地敲着板眼,几个遛鸟的大爷跟着节奏摇头晃脑,远处打太极的老太太也收了架势往这边凑。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旦角的王婶子一开嗓,惊得树杈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走一片。她年轻时是县剧团的台柱子,如今年过六旬,唱起《花木兰》选段依旧字正腔圆。围观的孩子们听不懂戏词,却看得见她水袖翻飞间带起的细尘在阳光下起舞,像极了武侠片里的招式。

穿蓝布衫的张老汉接唱须生,沙哑的嗓音里带着沧桑。他唱《程婴救孤》时,脖颈上的青筋随着悲怆的唱腔一跳一跳的。有位戴老花镜的退休教师轻声跟着哼,指节在膝盖上敲着拍子,梆子声、坠胡声、人声在槐树荫里缠成一团。

二、戏台内外的悲欢人生

这些老票友个个有故事。拉坠胡的老刘头年轻时走南闯北唱戏,最远到过新疆建设兵团。有次在戈壁滩演出遇到沙暴,戏箱都被刮跑了,他就地取材用红柳枝当梆子,照样唱完了整出《穆桂英挂帅》。现在他总说:咱河南戏就像黄河水,到哪儿都能活。

王婶子的戏服箱底压着张泛黄的剧照,那是她二十岁第一次登台演《白蛇传》的留影。照片里的青蛇扮相娇俏灵动,谁能想到她为照顾瘫痪丈夫,整整十年没登过台。如今老伴走了,她倒把戏服重新拾掇出来,说这是替老李接着看人间。

观众席里有位穿校服的中学生举着手机录像,说要发到短视频平台。老艺人们非但不恼,还特意把《朝阳沟》选段里的新词改得更俏皮些。梆子声混着年轻人的笑声,惊醒了在石凳上打盹的橘猫,它伸个懒腰,又团成毛球继续听戏。

三、非遗新枝绽芳华

暮色渐浓时,票友们开始收拾行头。几个戏曲学院的学生骑着共享单车匆匆赶来,他们刚结束暑期非遗调研,听说这里有老艺人就赶过来请教。老刘头把坠胡递给扎马尾辫的姑娘:试试?现在年轻人都玩电子琴,没几个愿学这老物件了。

文化馆新排的现代戏《黄河人家》正在公园露天剧场彩排。传统豫剧的唱腔里揉进了流行音乐元素,LED背景屏上翻滚着黄河浪涛。台下看热闹的年轻人渐渐多了,有个穿汉服的小姐姐跟着节奏打拍子,手机支架上的补光灯把她的珠钗照得亮闪闪的。

不知谁家的收音机飘来豫剧名家李树建的声音:中华民族戏曲魂,代代相传到如今...老槐树的影子越拉越长,坠胡声却越来越亮。几个外国游客驻足聆听,导游正比划着解释生旦净末丑,树影里晃动的光斑像撒了一地的戏文唱词。

晚风掠过槐树叶,沙沙声应和着未散的余韵。公园管理员来催着收场,老票友们相约下周六不见不散。戏箱合上的瞬间,一片槐叶飘落在褪色的缎面戏服上,仿佛给这出生活大戏添了个自然的句点。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