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邻居的戏匣子里藏着哪些百听不厌的调调?

街坊邻居的戏匣子里藏着哪些百听不厌的调调?

村头大槐树下的戏台又支起来了。张婶端着饭碗就往晒谷场跑,李大爷揣着茶缸子健步如飞,三岁的小孙子扯着奶奶的衣角要听咿咿呀呀。这些流淌在街头巷尾的戏曲唱段,就像春天里冒芽的柳枝,不知不觉就长进了老百姓的骨血里。

一、十里不同音的戏码头

长江边的茶馆里,总有老茶客捏着盖碗跟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黄梅戏清亮的拖腔混着江风,飘过皖鄂赣三省交界的青砖黛瓦。转过几个弯来到江南水乡,评弹琵琶声里吴侬软语正唱着《白蛇传》,酥糯的唱词让过路的船娘都放慢了摇橹的节奏。

北方的戏台子格外敞亮,河北梆子一声金牌调来银牌宣能把房梁上的灰都震下来。天津卫的戏迷最较真,听着马连良的《借东风》要拿筷子敲着碗边打拍子,差半个音都要嚷着退票。

二、驸马爷的乌纱帽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俏皮的唱词从皖南飘到岭南,连卖豆腐的大娘都能哼上两句。《女驸马》里冯素珍那顶晃晃悠悠的乌纱帽,不知在多少草台班子的戏箱里磨破了边。严凤英当年在乡下唱这出戏,台下老婆婆抹着眼泪往台上扔手绢,生怕状元郎真被皇帝砍了头。

前年县城剧团下乡巡演,演到洞房那折戏时,演公主的姑娘头冠勾住了驸马的腰带,台下顿时笑倒一片。老戏迷却说这才够味:早年间名角在汉口大舞台唱这出,头冠上的绒球能甩出个八字呢!

三、戏台上的新江湖

短视频平台上,00后姑娘穿着汉服唱《梨花颂》,手机支架旁还摆着奶茶。北京胡同里的大爷刷到这种视频,总要嘀咕两句:当年梅老板在吉祥戏院......话没说完就被孙子打断:爷爷您看这个打赏特效!

苏州评弹馆搞起了戏曲盲盒,年轻情侣边喝茉莉花茶边猜下一曲是《钗头凤》还是《杜十娘》。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检票员说,现在来看戏的年轻人,倒比捧着保温杯的老票友更会叫好。

夜戏散场时,戏台顶棚的灯泡在风里晃悠,把影子拉得老长。张婶牵着打瞌睡的小孙子往家走,嘴里还哼着今日回家心欢喜。祠堂墙根下,几个半大孩子正举着树枝比划武生架势,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投在斑驳的老戏单上,那上面褪色的字迹依稀可辨:正月十六,全本《穆桂英挂帅》。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