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上那口塑料普叫啥名堂?
戏台上那口塑料普叫啥名堂?
在浙江某县城的古戏台前,七旬老人张阿公眯着眼睛听了半晌,突然噗嗤笑出声:这唱的是越剧还是'塑料剧'?台上的演员们字正腔圆地唱着《红楼梦》,可那夹杂着吴侬软语的塑料普通话,让这段经典选段平添了几分滑稽。这让人不禁发问:当地方戏曲撞上蹩脚普通话,该叫它什么名堂?
**一、戏腔里的南腔北调**
八十年代初的上海天蟾舞台,发生过这样一桩趣事。某越剧团进京汇演前突击改唱普通话,结果林妹妹变成了林美美,宝哥哥成了包锅锅。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老戏迷们却直摇头:这是要逼着西施穿西装啊!
这种现象在戏曲界有个诨名——戏普。就像苏州评弹名家蒋月泉说的:方言是戏魂的衣裳,硬要扒了换制服,魂儿就散了架。当年昆曲大师俞振飞教戏时,总爱拿个搪瓷杯敲桌子:这个'良辰美景'的'辰'字,舌尖要抵住上齿龈,不是卷着舌头说'成'!
**二、普通话进戏楼的尴尬**
2016年某地方剧团的方言普改工程堪称典型。他们把传统剧目《白蛇传》里的断桥相会改成普通话,结果白娘子那句官人哪唱成了关人呐,法海的口白孽畜变成了捏畜。有观众调侃:这是要送许仙进局子?
更离谱的是某次下乡演出,老旦演员把老身念成老森,武生把长枪说成长呛。台下的大爷大娘们乐不可支:这唱的是抗日神剧吧?这种语言变异倒催生出新戏种——在福建某地,这种夹杂方言的普通话戏被戏称为地普戏,在年轻人中意外走红。
**三、方言与官话的拉锯战**
京剧名家裴艳玲有句妙语:在戏台上,普通话是白开水,方言才是陈年老窖。但年轻演员们也有苦衷——现在观众天南海北的,不用普通话怕人听不懂。这种矛盾催生出折中方案:某豫剧团创造性地把唱词改成普通话,道白保留河南腔,结果被戏迷称为豫普双拼。
更有趣的是某川剧团尝试川普剧场,把变脸绝活配上川味普通话解说。没想到外国观众格外买账,说这是麻辣味中国歌剧。老团长哭笑不得:咱们这是被逼出来的'四不像'啊!
如今走进各大戏曲学院,会发现个有趣现象:晨练的功房里,北方的孩子苦练吴侬软语,南方的学员咬着筷子练儿化音。这种语言的交融与碰撞,恰似戏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或许正如梅兰芳大师所言:戏本无定法,能传神便是好腔调。那些蹩脚的戏腔,谁说不是时代留下的独特印记呢?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