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县学戏曲指南:这些地方让你过足戏瘾

**宾县学戏曲指南:这些地方让你过足戏瘾**

在宾县,想学戏曲却不知道去哪?这座小城虽不如大城市资源丰富,但戏曲文化的根却扎得深。从老辈人哼唱的评剧选段,到公园里自发的戏迷聚会,戏曲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如果你也想学上几段,这几个地方值得一探。

**一、宾县文化馆:官方渠道,专业教学**

宾县文化馆常年开设公益戏曲班,算是本地戏曲爱好者的“大本营”。每周二、四下午,二楼的排练厅总是热闹非凡。教评剧的张玉梅老师是县剧团的退休演员,年轻时演过《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经典剧目。她的教学特点是“抠细节”,一个甩袖动作能带学员练半小时,嘴里还念叨:“手得比心高半寸,眼神跟着指尖走。”

课程免费,但需要提前电话预约。去年秋季班招了30多人,最小的学员是附近高中的学生,最大的75岁退休教师,上课时还带着保温杯和笔记本做记录。

**二、梨园春戏曲社:戏迷自发组织的乐园**

老农机厂家属院里藏着一个民间戏社——梨园春戏曲社。社长赵建国是位货车司机,年轻时跟着流动剧团跑过场,现在每周六下午把自家车库改成排练场。铁架上挂着二十多套戏服,有些还是剧团淘汰下来的“老古董”。

这里不讲究科班出身,拉弦子的王大爷以前是修表匠,唱老生的李婶在菜市场卖豆腐。新人来了先跟着哼唱,能跟上调了再学身段。去年重阳节他们自排的《秦香莲》在社区演出时,台下大爷大妈跟着抹眼泪,散场了还围着问:“下次啥时候演?”

**三、实验小学戏曲兴趣班:娃娃们的戏曲启蒙**

宾县实验小学三年前把戏曲纳入课后服务,专门请来县剧团的武生演员刘振东教孩子们基本功。每周三放学后,操场角落总能看到扎着马步的小身影。刘老师把传统唱词改成童谣,比如《报花名》里的“正月里开迎春”变成了“春天到,迎春笑,小朋友们蹦蹦跳”。

去年县少儿春晚,孩子们演的《小放牛》拿了二等奖。有个家长说:“原本只想让孩子锻炼胆量,没想到现在在家吃饭都端着兰花指。”

**四、公园里的“野生”戏台:偷师学艺好去处**

每天清晨6点,宾州河畔的望江亭准时开戏。二十多位退休老人自带二胡、月琴,围着石桌拉开阵势。穿蓝布衫的周老爷子是这里的“台柱子”,唱《刘巧儿》时能把“劳模会上”四个字拐出三个弯。

常有人站在外围偷偷跟唱,卖早点的吴大姐就是在这儿偷学了整段《乾坤带》。她说:“这些老票友比老师傅还较真,上次我唱错半句,穿灰马甲的老爷子追着给我纠正了三天。”

**学戏小贴士:**

1.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室收藏着1982年《宾县戏曲志》,里面有失传的老唱腔谱子

2.每年庙会期间,老十字街口会有剧团摆出“拜师茶”,想学真本事的可以去碰运气

3.人民商场二楼有家裁缝铺,老板娘会做传统戏服,定做一套青衣行头大概800元

在宾县学戏,讲究的是“处处皆戏台”。可能某个早点摊老板能教你甩水袖,或许公园遛弯的大爷藏着绝活。带上胆量和热情,在这座小城里,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方戏曲天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