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戏韵:黄河口飘来的老腔调

滨州戏韵:黄河口飘来的老腔调

在滨州老城的青砖灰瓦间,总有些悠长的唱腔穿透晨雾。早起的老人提着鸟笼,循着戏韵拐进巷子深处,那里藏着传承百年的老戏台。这座黄河三角洲上的古城,正用独特的戏曲密码,讲述着属于渤海湾的文化故事。

一、九曲黄河酿戏韵

滨州戏曲的根脉深扎在黄河故道的泥沙里。清咸丰年间,利津县盐商张凤池组建的顺和班,成为有史可考的第一个滨州本地戏班。艺人们踩着黄河号子的节奏,将渔鼓道情与梆子腔糅合,在河畔码头搭台唱戏。沾化冬枣林里的老把式至今记得,祖父辈们用枣木梆子击节作板的场景,那梆梆声里浸着海风的咸涩。

惠民县的魏氏庄园戏楼,至今保存着完整的清代戏台建制。斑驳的戏单上,十八里相送的梁山调与小姑贤的哈哈腔交替上演,见证着多元戏曲在此交融。沾化渔民创作的渔灯戏,每逢开海必演,用海蛎壳做响器,以船帆为幕布,成为渤海湾特有的戏曲活化石。

二、吕剧故里的新传奇

滨州吕剧团的老团长王永昌说起1952年的往事,眼睛仍会发亮。那年在惠民县城隍庙,他们首演新编吕剧《李二嫂改嫁》,台下挤得水泄不通。当李二嫂扯下红盖头唱出俺要自己做主张时,妇女们的眼泪打湿了手帕。这部戏后来进京演出,周总理称赞其泥土里长出的好戏。

在阳信县牛王堂村,百年古槐下的戏台仍在传艺。73岁的吕剧非遗传承人张桂荣,手把手教孩子们甩水袖。她独创的三步转台步,模仿黄河浪涌的韵律,让传统吕剧多了几分灵动。滨州艺校的戏曲科学生,每年都要到无棣盐田体验生活,从盐工们晒盐的动作中提炼新的表演程式。

三、老戏新声唱古今

滨州大剧院里,青春版《姊妹易嫁》正在试演。90后编剧李墨大胆加入电子乐元素,传统曲牌四平调与布鲁斯吉他奇妙共鸣。观众席上的老戏迷起初皱眉,当听到十年寒窑等夫归的经典唱段时,又不自觉跟着打起拍子。这种创新并非偶然——滨州已连续7年举办黄河戏曲创编大赛,鼓励年轻创作者从剪纸、木版年画中汲取灵感。

在滨城区第六实验小学,课间操变成了戏曲身段练习。孩子们画着花脸唱小放牛,把书包当马鞭甩得有模有样。惠民县每月的庄户剧场,总能看到银发票友与大学生同台。73岁的王大爷用智能手机直播唱《墙头记》,意外收获上万粉丝,他说:没想到这老骨头,还能在抖音上收徒弟。

夜幕降临,新立河边的戏曲主题公园亮起灯笼。票友们的即兴演出吸引着散步的市民,有老者清唱一段梆子,马上有年轻人用吉他伴奏。在这座黄河入海的城市,戏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街巷间的文化血脉。当海风吹过百年戏台,吹皱的不仅是幕布,还有代代滨州人对乡音的眷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