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地方小戏曲:戈壁滩上的文化绿洲
兵团地方小戏曲:戈壁滩上的文化绿洲
在辽阔的新疆大地上,兵团人用铁锹开垦出万顷良田的同时,也用满腔热血浇灌出一朵朵独特的艺术之花。兵团地方小戏曲如同戈壁红柳,在风沙中倔强生长,用最质朴的乡音讲述着屯垦戍边的传奇故事。
一、秦腔与豫剧的西北变奏
兵团戏曲中最具辨识度的当属秦腔与豫剧的混血儿。来自陕甘的军垦战士将原汁原味的秦腔《三滴血》带进兵团,却在传唱中融入了维吾尔族热瓦普的韵律。老艺人张德福回忆:当年在收割麦子的地头,河南小伙唱豫剧《花木兰》,陕西老汉接秦腔《周仁回府》,维吾尔族兄弟弹着都塔尔打拍子,那场景比专业戏班子还热闹。这种自发性的艺术融合,催生出《军垦第一犁》《小白杨》等兵团特有剧目,高亢的唱腔里裹着大漠风沙的粗粝。
二、绿洲深处的非遗瑰宝
新疆曲子戏在兵团焕发新生绝非偶然。这种起源于陕西眉户调的戏曲形式,在石河子垦区经过三代艺人的改良,创造出眉户新调。83岁的传承人王秀兰至今保留着1956年的手抄剧本,泛黄的纸张上记录着《兄妹开荒》的唱词,字里行间还能嗅到当年开荒时骆驼刺燃烧的气息。更令人称奇的是,十二师文艺团将哈萨克族阿肯弹唱融入戏曲表演,演员们身着传统戏服,却用冬不拉替代了传统弦乐,创造出双语戏中戏的独特形式。
三、戏曲活化的当代探索
芳草湖农场的地窝子剧场见证着戏曲的当代蜕变。这个由当年垦荒战士居住的地窝子改建的剧场,如今每周上演着年轻人创作的《抖音里的兵团故事》。95后编剧马丽将网络热梗与传统唱腔结合,让《穆桂英挂帅》里的女将军用Rap念白,反而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八师石河子市开展的戏曲进棉田活动更显创意,棉农们在田间用戏曲唱腔改编安全生产口诀,采棉要系紧白围裙,防尘口罩不能离的唱词随着采棉机的轰鸣传遍田野。
这些扎根兵团的小戏曲,既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更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当《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旋律在剧场响起,白发苍苍的老军垦与玩手机的青年同时打起节拍,这一刻,戏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动在兵团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在这片用青春和热血浇灌的土地上,地方小戏曲正以顽强的生命力,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兵团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