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轻摇半遮面:戏曲中的掩面艺术

折扇轻摇半遮面:戏曲中的掩面艺术

在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情探》中,敫桂英水袖翻飞间忽然反手开扇,檀香扇面如屏风般遮住半张脸,只留一双含情目流转顾盼。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表演程式,在梨园行内有个雅称——掩面。

一、扇底春秋:掩面技法的历史脉络

宋代南戏《张协状元》的戏文里已有手执团扇半遮羞的记载,当时旦角用素绢团扇作遮掩。至明代昆曲盛行,折扇取代团扇成为主流,文人雅士将诗画题于扇面,演员们则在开合转承间发展出十二种基本手法。清乾隆年间《扬州画舫录》记载,徽班进京时旦角王紫稼以三遮三露的扇技名动京师,每次掩面时长精确到鼓点节奏,被誉为活西施。

二、欲语还休:掩面动作的戏剧张力

在越剧《梁祝》楼台会选段,祝英台三次以扇遮面:初见时羞怯半掩,透露少女心事;诉说衷肠时扇面微颤,暗喻心潮起伏;诀别时刻突然收扇,泪眼相对迸发情感高潮。程派青衣李世济曾总结:七分在扇,三分在眼,扇子开合角度与眼神配合,能传递从娇羞到悲恸的十几种情绪层次。这种留白艺术比直白表露更具东方美学意蕴。

三、氍毹绝技:当代舞台的传承创新

京剧名家刘长瑜在《卖水》中改良传统掩面技法,将单扇改为双扇交错,配合云步形成流动的画面构图。昆曲新秀施夏明在《牡丹亭》游园惊梦时,首创蝶扇手法——将洒金扇面斜举过肩,随着停半晌整花钿的唱词缓缓侧移,恰似蝴蝶掠过花丛。这些创新既保持程式精髓,又赋予时代审美,让百年绝技焕发新生。

从宫廷戏台到现代剧场,一方轻巧的扇面承载着千年戏曲智慧。当檀香木骨次第展开,遮住的是旦角粉面,揭开的是东方美学的层层面纱。这种隔与不隔的艺术辩证,恰如明代戏曲家潘之恒所言:扇里乾坤大,氍毹日月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