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阳老表看戏指南:藏在街头巷尾的赣鄱韵味
波阳老表看戏指南:藏在街头巷尾的赣鄱韵味
暮色四合,饶河边的老码头传来二胡咿呀声,几位银发阿婆摇着蒲扇踱步而去。这座被赣剧浸润了六百年的古城,戏文早已渗入寻常巷陌。想要在波阳寻一场地道的戏曲演出,可不能只盯着剧院海报,那些散落在市井中的鲜活戏码,才是真正的宝藏。
一、青石板上听古调
解放路的骑楼老街藏着波阳最老的戏窝子。每周三、周六傍晚,城隍庙戏台的台阶上总会摆满竹板凳。这里没有电子字幕屏,倒有穿蓝布褂的老倌端着茶壶满场转悠。当锣鼓点踩着檐角铜铃的余韵响起,台上水袖翻飞间,台下白发翁媪跟着韵律轻叩节拍,稚童举着麦芽糖模仿旦角身段,百年老戏台在烟火气中苏醒。
逢年过节,双港镇的临河古戏台更显热闹。清明庙会的采茶戏连演三天三夜,船工号子混着旦角清音,岸上观众跟着艄公的竹篙节奏打拍子。去年端午,笔者亲眼见七十岁的黄梅戏老艺人即兴加演《龙船调》,把屈原投江的悲壮唱成饶河汉子的豪迈,满场叫好声惊飞了栖在斗拱上的白鹭。
二、市井深处的戏魂
东湖菜市场的早市藏着最鲜活的戏文。卖鳜鱼的陈嫂唱得一口好弋阳腔,称重时随口哼的《牡丹亭》选段,能让买菜的老主顾忘了找零。文化宫退休的琴师张伯,常在胜利路凉茶铺门口摆弄他的蛇皮弦,三两根琴弦能拉出《临川四梦》的婉转。这些散落在市井中的戏曲碎片,比剧场演出更显生猛鲜活。
鄱阳湖大道新开的茶馆别有洞天。每周五晚的票友擂台,银行职员与早点摊主同台竞技,后生仔用流行曲调改编的《窦娥冤》选段,竟把哭腔唱出了摇滚味。老板特意保留的八仙桌、盖碗茶,让年轻观众在抖音直播间隙,也能触摸到传统戏曲的温度。
三、寻戏要有玲珑心
真正懂行的戏迷会追着节气走。谷雨前后去莲湖乡,能赶上开秧门时的田埂戏,老农用锄头把子敲打节拍,青苗在俚俗小调中舒展腰肢。冬至夜探访白沙洲渔村,祭湖神的傩戏混着鱼汤香气,面具下的吟唱带着鄱阳湖的湿气。这些深嵌在民俗肌理中的演出,往往比商业演出更撼动人心。
笔者上月偶入高门老街修钟表铺子,老师傅擦拭零件时,竟用修表镊子敲着玻璃柜唱《十五贯》判词。斑驳的上海牌挂钟滴答作和,这一刻突然懂得,波阳的戏文不在鎏金戏台,而在百姓的烟火日常里。下回来波阳,不妨卸下游客心态,或许转角遇见的一段乡音俚曲,就是最动人的文化密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