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藏在乡音里的中原魂
河南坠子:藏在乡音里的中原魂
弦子一响,爷们儿板凳搬到场院上。这句流传在豫东平原的俗语,道出了河南坠子最本真的模样。当三弦迸出第一个音符,胡琴拉响悠长旋律,那些在黄土地上流淌了三百年的故事,便随着艺人抑扬顿挫的唱腔,在月光下铺展开来。
一、泥土里长出来的声音
清道光年间,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作坊里,刻版师傅们总爱在休息时敲着枣木梆子哼小曲。谁也没想到,这种带着墨香与木屑的即兴哼唱,竟成了河南坠子的雏形。艺人们把东路琴书、道情戏揉进豫剧的骨血,用三弦替代了笨重的八角鼓,让说唱艺术真正在田间地头扎了根。
在商丘虞城县,八旬老艺人王广超至今保持着唱堂会的传统。他的柳木三弦琴箱上,刻着七代传承的师承谱系。每到农闲时节,十里八乡的百姓仍会凑钱请他唱《包公案》,在《铡美案》的唱段里,包青天的惊堂木仿佛就拍在听众的心坎上。
二、弦子里的烟火人间
一副檀板,三根丝弦,河南坠子的魔力在于一人分饰八角。郑州非遗传承人李素华表演《杨家将》时,左手打板如马蹄踏雪,右手指尖扫弦似金戈相撞。当唱到佘太君百岁挂帅,她眉峰陡立,声若洪钟;转瞬演绎穆桂英,又化作女儿情态,唱腔婉转如三月柳絮。
这种艺术最动人的,是藏在乡音里的智慧。《老灶爷诉苦》里,灶王爷用豫东方言数落人间浪费:恁把白蒸馍喂狗,中不中?《劝赌》里巧用歇后语:赌钱场里充光棍——越穷越横。这些土得掉渣的唱词,却比任何道德说教都入心。
三、云端的坠胡声
郑州国棉厂退休工人张爱玲,在抖音直播间唱坠子版《三生三世》。她改良后的电子坠胡能模拟雨声、马蹄,年轻网友刷屏:奶奶杀疯了!在信阳郝堂村,95后姑娘王梦瑶把《罗成算卦》改编成动漫,让唐代白袍小将在B站收获百万点击。
非遗传承人陈胜利的手机里,存着237段各地坠子艺人的演唱视频。他们组建的云书场微信群,每晚八点准时开锣。山东菏泽的渔鼓艺人、安徽亳州的清音传人,都在这个虚拟戏台切磋技艺。传统曲艺正在打破地域界限,焕发新的生机。
夜色中的郑州德化街,老戏园子的霓虹与直播间补光灯交相辉映。当百年前赶庙会的撂地艺术,遇见5G时代的数字舞台,河南坠子这株黄河岸边的老槐树,正在发出新枝。或许明天清晨,你会在晨跑者的蓝牙耳机里,听见穿越时空的坠胡声,那是中原大地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心跳中继续生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