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方的戏,唱的是河南人的魂

李天方的戏,唱的是河南人的魂

在豫西的田间地头,当二胡声混着坠胡的苍凉从老戏台飘出,台下抽旱烟的老汉会突然挺直腰板,眯着眼跟着哼唱。这熟悉的唱腔里,总少不了一个名字——李天方。这位河南曲剧的活化石,用六十载光阴把市井百态都揉进了戏文里,让中原大地的泥土味在戏台上生生不息。

一、市井烟火里的曲剧人生

1949年寒冬,洛阳老城青石板上,七岁的李天方踩着薄冰拜入曲剧名角门下。那时的曲剧还叫高跷曲,艺人们踩着三尺高跷在庙会上唱戏。师傅教的第一出戏是《小姑贤》,李天方裹着补丁棉袄,在结冰的院子里一站就是三个时辰,冻僵的手指捏着竹板打节奏,硬是把洛阳方言的九腔十八调刻进了骨子里。

八十年代录像厅最红火时,他的《李豁子离婚》录像带卖出了三十万盒。街头巷尾的录像厅里,打工者们就着五毛钱的瓜子,看李天方把那个窝囊又善良的农村光棍演得活灵活现。有老戏迷说:看天方老师的戏,就像在听隔壁老李头扯闲篇。

二、手机里的曲剧新江湖

在郑州人民公园的戏迷角,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白发老人把手机架在石凳上,直播唱《卷席筒》选段,评论区飘过求李天方老师完整版的弹幕。年轻人在网易云音乐建起河南曲剧歌单,《李天方经典唱段合集》常年占据戏曲榜前十。

有网友在B站上传李天方1987年的《丁郎认父》现场录像,4K修复版点击量破百万。弹幕里00后戏迷讨论着:原来豫剧和曲剧的甩腔差别在这里李老师的哭戏比流量明星真实多了。抖音上跟李天方学曲剧话题播放量超2亿,连海外游子都在直播间点戏:想听《阎家滩》选段,解解乡愁。

三、老腔调里的新传承

洛阳曲剧院排练厅里,75岁的李天方正在指导00后学员。他让年轻人脱下戏服,换上粗布褂子去菜市场观察商贩:唱孙士铎不能只学身段,得闻见烧饼铺的油烟气。有学生把电子音乐混进传统过门,老爷子眯着眼听完,竟掏出手机:这段beat加得妙,帮我下载当手机铃声。

在开封朱仙镇的年集上,非遗市集的曲剧展位前围着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李天方教他们用河南话念白:您请坐——恁请坐哎~,现场笑倒一片。有留学生把《陈三两》选段翻译成英文发在博客,标题写着:中国版《哈姆雷特》,比莎士比亚更接地气。

当夜幕降临,郑州如意湖畔的戏曲茶座亮起灯笼。白发老者与西装青年同坐一桌,手机屏幕映着泛红的脸庞。台上传来熟悉的坠胡声,李天方的《风雪配》选段响起时,满场观众跟着哼唱,豫西调混着拿铁咖啡的香气,在霓虹灯下织就新的文化图景。这或许就是传统戏曲最鲜活的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每个河南人随时能播放的歌单中。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