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手机屏幕里的乡音乡情

河南坠子:手机屏幕里的乡音乡情

天刚蒙蒙亮,大槐树底下就支起了三弦,张老汉的烟袋锅子往鞋底上一磕,那带着沙哑的唱腔就顺着晨雾飘开了......这样的场景,在河南的田间地头已经传唱了百余年。而今,这份浸着泥土味的乡音,正在短视频平台上焕发新生。打开手机,那些曾经需要赶大集才能听到的坠子声,现在正通过一方小小的屏幕,让天南海北的中原儿女热了眼眶。

一、百年坠子话沧桑

河南坠子的三弦声里藏着半部中原史。光绪年间,开封相国寺的茶馆里,说书先生把醒木一拍,三弦一响,就把《杨家将》的忠烈、《包公案》的刚正唱进了市井百姓的心坎里。老艺人们至今还记得,1957年乔清秀带着《李逵夺鱼》进京演出时,周总理特意到后台嘱咐:这可是咱们的宝贝,要传下去啊!

在豫东平原的麦场上,艺人们用膝盖当鼓板,随手抄起的茶碗就是碰铃。乔派坠子的巧口讲究字字珠玑,董派坠子的大口则如黄河奔涌。老辈人常说,听坠子要品那九腔十八调,一段《偷石榴》能让人笑出眼泪,一曲《黛玉悲秋》又能叫人肝肠寸断。

二、方寸屏幕传乡音

当76岁的坠子名家陈胜利第一次在孙女的手机里看到自己演出的视频时,老人摸着屏幕直念叨:这匣子咋装得下恁些人看哩?如今,在抖音搜索河南坠子,3.2亿次播放量背后,是无数游子深夜刷到的家乡记忆。有网友留言:在深圳出租屋里听着《王华买爹》,突然就想喝碗胡辣汤了。

年轻创作者给传统唱段配上动漫特效,大学生用电子乐混搭坠子腔。郑州非遗传承人李艳秋的直播间里,年轻人跟着弹幕学唱紧打慢唱的诀窍。更有人发现,那些讲述孝道伦理的传统曲目,竟与当下热议的家庭教育不谋而合。

三、老树新花别样红

在安阳殷墟景区,游客扫码就能听到用坠子演绎的甲骨文故事。洛阳某中学把《二十四孝》改编成校园坠子剧,孩子们穿着汉服唱念做打。更让人惊喜的是,在海外视频平台上,外国网友用拼音标注学唱《小黑驴》,评论区里河南话十级的玩笑透着文化交融的温暖。

76岁的坠子艺人周桂枝至今保持着每天直播的习惯,她说:只要有人爱听,俺就唱到唱不动为止。这话让人想起那些年走街串巷的坠子班,只不过如今的戏台变成了云端,不变的仍是那份对艺术的赤诚。

暮色四合时,郑州二七广场的LED屏上正在播放新编坠子《黄河谣》。穿汉服的姑娘举着手机直播,遛弯的大爷跟着哼唱,外卖小哥等单时忍不住驻足。古老的曲调穿梭在钢筋森林里,像黄河水浸润着现代人的生活。也许这就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样子——既守着根,又发着新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