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里的曲究竟指什么?老戏迷都不一定全知道!
豫剧里的曲究竟指什么?老戏迷都不一定全知道!
河南人爱豫剧,那是刻在骨子里的。田间地头、茶楼戏院,只要板胡一响,大铜器一敲,男女老少都能跟着哼上两嗓子。但您要问起豫剧里那些唱段到底叫什么曲,怕是连老戏迷也得愣一愣——这问题看似简单,可要说出个门道来,还真得掰扯掰扯。
一、豫剧唱腔里的曲牌密码
豫剧行当里有句老话:戏好学,腔难唱。这里的腔,说的就是豫剧独特的曲调体系。与昆曲等曲牌体戏曲不同,豫剧属于板腔体,讲究的是依字行腔。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河南方言的声调起伏来设计旋律,这也是豫剧听着特别得劲儿的根本所在。
老艺人们口中的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正是豫剧的三大核心板式。慢板一板三眼,悠扬婉转,常用来表现深闺怨、离别愁;二八板一板一眼,明快利落,最适合《花木兰》里刘大哥讲话理太偏那种据理力争的唱段;流水板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朝阳沟》里银环下山时那句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唱得人心都跟着颤。
二、百年豫剧的曲调革命
时光倒回百年前,豫剧还叫河南梆子的时候,唱腔可没现在这么丰富。老艺人们回忆,早年间在麦场搭台唱戏,全本《穆桂英挂帅》就靠二八连板从头唱到尾。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豫剧皇后陈素真首创祥符调,在传统梆子腔里融入河南坠子的韵味,这才有了后来百转千回的慢板。
五六十年代是豫剧曲调的黄金时代。常香玉在《花木兰》里设计的谁说女子不如男,把二八板和流水板糅合得天衣无缝;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更是开创了豫西调新流派,一句辕门外三声炮唱得荡气回肠。这些创新让豫剧从田间地头唱进了中南海,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戏。
三、听懂豫剧的门道
如今走进郑州的茶戏楼,会发现年轻戏迷越来越多。他们不光看剧情,更爱琢磨唱腔里的讲究。比如《程婴救孤》里那段十六年,板式从慢板转垛板再转飞板,把程婴十六年的隐忍憋屈唱得撕心裂肺;《清风亭》里张元秀老两口的对唱,用的是最朴实的二八板,却听得人肝肠寸断。
要说现在的创新,不得不提豫剧电影。去年刷屏的《风雨故园》,把电子乐融进传统梆子腔,年轻人直呼上头。但这种创新也有争议——87岁的老琴师李振乾就说过:加电子合成器可以,可别把咱豫剧的魂儿加没了!
说到底,豫剧的曲既是门学问,更是种乡愁。那些流淌在唱腔里的中原官话,那些深藏在板式中的悲欢离合,早就在一代代人的传唱中,成了河南人的精神密码。下次再听豫剧,您不妨细品品其中的板眼变化——当您能听出慢板里的九转回肠,二八板里的快意恩仇,才算真正读懂了这门艺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