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苑声香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戏曲节目

【戏苑声香】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戏曲节目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巷口王奶奶的收音机准时响起《打金枝》的梆子声。这场景在江南水乡延续了四十余年,从木壳收音机到智能手机,戏曲节目始终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符号。

各位戏友早上好,这里是梨园晨光......随着沙沙的电流声,老式调频电台里传出字正腔圆的播报。这种独特的开场白曾让无数戏迷在晨光熹微中会心一笑。记得九十年代,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空中大舞台》每逢周末就变成邻居们心照不宣的聚会时刻——张家阿公会端着紫砂壶来李家串门,就为守着那台红灯牌收音机听整本的《玉堂春》。

转过世纪之交,家家户户的彩电开始热闹起来。央视戏曲频道开播那天,胡同里的戏迷们像过年似的。每周五晚八点的《名段欣赏》成了必追的连续剧,马连良先生《借东风》的录像带,硬是被街坊们传看得起了毛边。有回隔壁刘叔家电视机坏了,急得他举着天线满院子找信号,生怕错过尚长荣的《将相和》。

如今在短视频平台刷到00后姑娘穿着汉服唱《女驸马》,恍惚间竟分不清是传统还是新潮。B站戏曲区的年轻UP主们,把老唱段配上动漫混剪,让《锁麟囊》的流水板在弹幕里开出花来。喜马拉雅上有个特别火的戏曲专辑,主播是位退休的京剧琴师,他讲《霸王别姬》的京胡伴奏技巧,愣是把专业课讲成了故事会。

地方台的戏曲节目最是有趣。河南卫视《梨园春》擂台赛上,七岁娃娃唱豫剧《朝阳沟》能赢过专业演员;苏州台《吴韵评弹》里,老艺术家抱着三弦说《珍珠塔》,屏幕下方实时飘着求字幕的留言。有次在成都出差,深夜酒店电视里放着川剧《白蛇传》,变脸绝活配上LED特效,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

戏迷们现在有了新去处——国家大剧院的云剧场。上个月周末陪父亲看线上直播,老爷子突然指着手机说:这和三十年前在天桥剧场看的《贵妃醉酒》一模一样!仔细看才发现,水袖还是那副水袖,只是舞台多了全息投影,贵妃醉步踏过的地方,朵朵牡丹次第绽放。

从晶体管收音机到5G云直播,戏曲节目像条蜿蜒的河,载着唐宋元明的曲牌,流过不同年代的媒介河床。当短视频里00后戏装博主和耄耋名伶隔空对唱时,忽然明白,这流淌千年的声腔从未真正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