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行里的穿云燕:播音员与戏曲的百年情缘
梨园行里的穿云燕:播音员与戏曲的百年情缘
在天津老城厢的茶馆里,几位白髯老者正围坐闲谈。昨儿个电台里那'穿云燕'报戏单子,真叫一个脆生!这句话让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摸不着头脑。在梨园行的暗语里,穿云燕既不是某个旦角的艺名,也不是某种戏曲行当,而是老艺人们对电台播音员的别称。
一、报幕声中的时代印记
1927年北平广播电台开播时,戏曲界对这群不登台的说戏人充满疑虑。首任戏曲节目播音员王少卿第一次对着麦克风报出下面请听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时,后台的琴师们窃窃私语:这不就是耍嘴皮子的票友么?
这种偏见在1934年彻底改变。当时麒麟童周信芳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电台同步直播创造万人空巷的盛况。播音员李慕良用带着苏州腔的官话解说:此刻萧相国扬鞭策马,三起三落间...竟让收音机前的观众如临其境。自此,戏曲播音员有了穿云燕的美称——他们的声音要像燕子穿云般穿透电波,又需似昆曲水磨腔般婉转。
二、电波里的艺术再造
1950年代的播音员张鸿逵堪称行业标杆。他播报京剧《空城计》时,会在诸葛亮抚琴处加入细微的丝弦拟音;解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会模仿绍兴方言的九腔十八调。老听众都说:听张先生报幕,就像看见角儿在眼前甩水袖。
这种艺术再造在技术落后的年代尤为珍贵。1962年转播梅葆玖《穆桂英挂帅》时突遇设备故障,播音员孟广禄硬是凭记忆口述完整场武戏的刀枪套路,让听众误以为仍在正常转播。这种急智被同行戏称为无本之燕,成为行业美谈。
三、跨界的艺术对话
1987年央视春晚,鞠萍用童声解说京剧《闹天宫》,开创了娃娃腔报大戏的先河。这种突破传统的尝试引发热议:老戏迷觉得穿云燕失了稳重,年轻观众却大呼原来京剧可以这么有趣。
新媒体时代的播音员更显跨界本色。网红播音员阿梨用Rap解说川剧变脸,在抖音获得百万点赞;苏州评弹主播王蓓蓓将直播打赏称为线上撒彩头,巧妙延续了书场传统。这些创新让穿云燕的翅膀划过更广阔的天空。
从老式电子管收音机到5G直播,从字正腔圆的报幕到沉浸式AR解说,穿云燕们始终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声音技术的进化史,更是中国戏曲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的见证。下次当您听到戏曲节目时,不妨细品那穿越时空的报幕声——那正是传统文化振翅高飞的声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