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薪火代代传:走进中国戏曲教育的殿堂——北京戏曲学院

梨园薪火代代传:走进中国戏曲教育的殿堂——北京戏曲学院

在北京城南的陶然亭畔,坐落着一座青砖灰瓦的园林式校园。清晨的薄雾中,总能听见悠长的吊嗓声穿云裂石,晨曦里常见身着练功服的年轻身影在庭院间腾挪翻转。这里,就是被誉为戏曲艺术家摇篮的北京戏曲学院。

一、六秩春秋守正创新

创办于1950年的北京戏曲学院,前身是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这座与新中国同龄的艺术学府,承载着抢救传统戏曲艺术、培养新型戏曲人才的双重使命。建校初期,王瑶卿、萧长华、郝寿臣等京剧大师亲自执教,将口传心授的传统科班教育体系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开创了戏曲教育的新纪元。

七十余载风雨兼程,学院始终践行德艺双馨、继古开今的校训精神。从最初的京剧科单一专业,逐步发展为涵盖戏曲表演、戏曲音乐、戏曲导演、戏曲文学、舞台美术、戏剧影视等六大专业群的完整教学体系。2019年,学院整体搬迁至建筑面积达12.8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古典园林式的建筑群中,智能化的黑匣子剧场与传统的戏台相映成趣。

二、四功五法薪火相传

在戏曲表演专业的练功房里,晨光初照便已人影幢幢。水袖功、把子功、毯子功的练习此起彼伏,唱念做打的声响交织成独特的晨曲。这里延续着以戏带功的传统教学法,每个学生都要经历三年基本功、两年学剧目、一年创角色的淬炼过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教授指导的《锁麟囊》课堂,往往成为其他专业学生蹭课的热门选择。

学院独创的双师制培养模式堪称戏曲教育界的创举。每位学生既有专业导师传授技艺,又有文化导师提升理论素养。在京剧系,你可以看到90后的年轻教师用全息投影解析梅派水袖的发力轨迹;在戏曲文学系,白发先生带着学生用大数据分析元杂剧的文本结构。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新生。

三、文武昆乱百花齐放

每年毕业季,长安大戏院总会迎来北戏的毕业大戏。从全本《牡丹亭》到新编戏《长征组歌》,从传统折子戏到实验戏曲,学生们在百年戏台上完成从课堂到舞台的华丽转身。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些年轻人不仅活跃在戏曲舞台,还频频现身影视剧、综艺节目,甚至跨界游戏动漫领域,用青春语态传播戏曲之美。

在昆曲班的排练厅里,00后女生李雨轩正在为全本《长生殿》的杨玉环造型试装。她的抖音账号昆曲小轩已有50万粉丝,每条戏曲妆造视频都能收获数万点赞。我想让年轻人知道,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可以很酷很时尚的。这位新晋网红如是说。这样的年轻面孔,正在重新定义戏曲传承的维度。

从长安大戏院的鎏金舞台到短视频平台的方寸屏幕,从故宫畅音阁的百年回响到元宇宙世界的数字戏台,北京戏曲学院的师生们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探索前行。这座承载着六千年中国戏曲文脉的学府,正如校园里那株见证过数代梨园弟子成长的百年海棠,年年绽放新蕊,岁岁飘散芬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