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声代:孙小梅的戏曲传承之路
梨园新声代:孙小梅的戏曲传承之路
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一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女子正在指导学生调整水袖的甩动弧度。她的声音清亮如黄莺出谷,每个示范动作都带着三十余年功架特有的韵味——这位正是北京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孙小梅教授。
一、梅派血脉中的艺术启蒙
孙小梅的戏曲基因源于家学渊源。祖父孙毓敏是梅兰芳先生的入室弟子,父亲孙元彬则是北京京剧院著名武生。在四合院长大的她,五岁起便跟着祖父在葡萄架下练云手。老宅院里的八仙桌成了她的第一个舞台,红木椅子是出将入相的门帘。
那时候学戏可没现在讲究,孙小梅回忆道,祖父教《贵妃醉酒》时,拿竹筷当金钗,用茶碗盖当扇子。正是这种寓教于乐的启蒙方式,让她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梅派艺术的精髓。
二、学院派的破茧新生
2001年,孙小梅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戏曲学院。在系统的学院教育中,她突破传统口传心授的模式,创新性地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融入戏曲教学。这种跨界尝试起初备受争议,直到她指导的《牡丹亭》在大学生戏剧节斩获金奖。
作为教师,她开创了三维立体教学法:早晨带学生在陶然亭公园喊嗓,午后在排练厅抠身段,夜晚则组织戏曲电影赏析。这种全天候沉浸式教学,培养出十余位梅花奖得主。
三、传统艺术的当代演绎
在昆曲《1699·桃花扇》中,孙小梅大胆启用全息投影技术,让杜丽娘的游园惊梦呈现出虚实相生的美学意境。这场创新演出不仅登上国家大剧院,更在B站获得百万点击量,弹幕里年轻观众直呼原来戏曲这么潮。
她主持的戏曲进校园项目已覆盖全国300余所高校,创编的《戏曲身段健身操》在大学生中风靡。疫情期间,她带领团队开发的云练功APP,让戏曲教学突破时空限制,注册用户超50万。
在京剧《大宅门》的创排现场,孙小梅正在指导演员如何用程式化动作表现现代情感。窗外的玉兰花开了又谢,练功房的把杆见证着传统艺术的薪火相传。这位梨园世家的传人,正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续写着中华戏曲的崭新篇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