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躬耕三十载守正创新育新苗——记北京戏曲学院校长孙文彬

梨园躬耕三十载守正创新育新苗——记北京戏曲学院校长孙文彬

【人物名片】

孙文彬,男,1968年生于天津,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2015年起任北京戏曲学院校长,兼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从舞台到讲台的转身

清晨六点的练功房,总能看到一个挺拔的身影在指导学生们走圆场。作为北京戏曲学院第14任校长,孙文彬始终保持着演员的作息规律。戏曲教育是口传心授的功夫,不看着学生练功,心里不踏实。这位将大半生献给戏曲教育的校长如是说。

出身梨园世家的孙文彬,幼年随父学习京剧基本功,12岁考入天津戏曲学校,专攻武生行当。1988年以全优成绩毕业进入天津京剧院,凭借《挑滑车》《长坂坡》等经典剧目崭露头角。2001年转型任教,从舞台到讲台的跨越,源于他对戏曲传承的深切思考:舞台上的掌声再热烈,终究是个人的艺术生命;讲台上的耕耘,能培育出千百朵戏曲之花。

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在孙文彬主导的教学改革中,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最受关注。这一体系将传统科班训练、现代艺术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有机结合,重构了戏曲人才培养模式。表演系学生王雨桐对此深有体会:每天晨功后要诵读《论语》,剧目课配有文化导师,这种培养让我们对角色理解更深刻。

教学实践中,孙文彬首创双师制教学模式,为每个学生配备专业教师和文化导师。他主持修订的《戏曲表演专业教学大纲》,将传统程式训练分解为128个标准化教学单元,既保留传统精髓,又符合现代教育规律。近年来,该校毕业生在白玉兰戏剧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赛事中屡获殊荣。

守正创新的破局之道

面对传统戏曲的传承困境,孙文彬提出活态传承理念。2018年启动的数字戏曲工程,运用动作捕捉技术保存200余套传统身段,建立国内首个戏曲表演数据库。表演系教师李慕白感慨:这些数据就像戏曲基因库,让传统程式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

在对外交流方面,孙文彬推动成立一带一路戏曲教育联盟,与16个国家艺术院校建立合作。由他策划的《京剧工作坊》项目,创新采用沉浸式教学法,已培养海外学员800余人。2022年,学院原创跨界剧《丝路梨园》在爱丁堡艺术节引发轰动,被外媒誉为东方戏剧的魔幻重生。

【教育者说】

戏曲教育不是复制古董,而是培育能开新枝的老根。这是孙文彬常挂在嘴边的话。办公桌上摆放的京剧脸谱笔筒,见证了他无数个伏案工作的深夜。这位把人生融入戏曲教育的校长,正带领团队探索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让中华戏曲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