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绽芳华:走近北京戏曲学院青年讲师孙至妤
梨园新蕊绽芳华:走近北京戏曲学院青年讲师孙至妤
在琉璃瓦映衬的北京戏曲学院排练厅,总能看到一个身着素色练功服的清瘦身影。孙至妤手持折扇示范水袖动作时,腕间翻飞的云纹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二十出头的学生围坐四周,眼神里既有对技艺的惊叹,又带着师长特有的敬慕。这位北京戏曲学院最年轻的讲师,正以独特的方式在传统戏曲教育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一、戏校走出的非遗传承人
孙至妤的戏曲启蒙始于六岁。在天津老城厢的胡同里,做裁缝的母亲总会边熨烫戏服边哼唱评剧选段。那些绣着金线的蟒袍凤冠,在蒸汽氤氲中仿佛活了过来,年幼的她常举着布料当水袖,把缝纫机台板当作戏台。这种浸润式的艺术熏陶,让她十二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时,已能完整演绎《贵妃醉酒》的全套唱腔。
2012年,孙至妤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北京戏曲学院表演系。在京剧名家张火丁的指导下,她创新性地将昆曲的身段程式融入京剧表演,其毕业大戏《牡丹亭·游园惊梦》获得文化部文华奖优秀新人奖。更令人称道的是,她系统整理了濒临失传的宫调十三辙唱法,这项研究成果被收录进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二、三尺讲台上的跨界实验
留校任教后,孙至妤的课堂总充满惊喜。她会带着学生到798艺术区观摩当代舞,在先锋剧场分析多媒体戏剧的舞美设计。这种不务正业的教学方式起初引发争议,直到她指导的毕业大戏《镜花缘》在长安大戏院上演:全息投影营造的蓬莱仙境中,传统唱腔与电子音乐完美融合,赢得满堂喝彩。
2023年,她主持的戏曲数字活化工程获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项目组开发的AR戏曲教学系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将程式化表演转化为三维动画,让00后学生能直观理解云手卧鱼等抽象身段。这套系统已在京津冀地区12所艺术院校推广应用,惠及三千余名戏曲专业学子。
三、文化摆渡人的初心坚守
每个周末清晨,孙至妤都会骑共享单车到东四胡同博物馆,为社区老人开设公益戏曲课。她会把《锁麟囊》的唱词翻译成白话,用保温杯比划西皮流水的节奏。这些点滴坚持,源于她儿时在社区戏台看票友演出的温暖记忆。
在短视频平台,她的账号孙老师戏课堂拥有80万粉丝。一条讲解京剧髯口佩戴技巧的15秒视频,意外带火了传统戏具制作工艺,苏州老字号周虎臣笔庄的戏曲毛笔订单量激增300%。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奇妙化学反应,正是她期待的破圈效应。
站在北京戏曲学院古色古香的垂花门下,孙至妤常想起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的艺术箴言。这位85后戏曲教育者,正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她看来,戏曲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要让年轻一代在程式之美中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密码。当排练厅再次响起清脆的檀板声,那些传承千年的艺术基因,正在新一代戏曲人身上焕发新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