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唢呐专业教师张云峰:传承民乐精髓,匠心育桃李
**北京戏曲学院唢呐专业教师张云峰:传承民乐精髓,匠心育桃李**
唢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间艺术的深厚底蕴。在北京戏曲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扎根讲台三十余载,以“一杆唢呐”为媒,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教学,培养了一批批活跃在舞台与教育领域的青年人才——他就是民乐系唢呐专业副教授张云峰。
---
**从田间地头到高等学府:扎根民乐的“守艺人”**
张云峰出生于河北沧州,自幼跟随当地民间艺人学习唢呐。14岁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系统研习南北唢呐流派,尤其擅长鲁西鼓吹乐的细腻表现。1992年,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著名唢呐演奏家陈家齐教授,毕业后受聘于北京戏曲学院,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唢呐专业教师。
“田间地头的‘活曲子’是我的启蒙老师。”张云峰常对学生说,“红白喜事的悲欢里藏着唢呐的灵魂,这是谱子上学不到的。”为此,他坚持带学生下乡采风,记录民间老艺人的即兴演奏,将《百鸟朝凤》《一枝花》等传统曲目整理成教学范本。
---
**教学创新:让传统唢呐“说现代话”**
面对年轻人对传统乐器兴趣减退的现状,张云峰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他将唢呐演奏拆解为“气、指、唇、舌”四功,自主研发了“循环换气模拟器”和“指孔灵敏度训练操”,帮助学生在科学训练中突破技巧瓶颈。
课堂之外,他大胆推动唢呐与流行音乐跨界合作。2018年指导学生改编的摇滚版《黄土情》登上央视《风华国乐》,高亢的唢呐声与电吉他碰撞出别样火花,视频点击量超百万。有网友留言:“原来唢呐不是只会‘送人走’,也能让人嗨起来!”
---
**桃李芬芳:从课堂到国际舞台**
张云峰门下弟子多次斩获“文华奖”“CCTV民族器乐大赛”等国家级奖项。2019级学生王璐瑶凭借原创作品《运河号子》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金奖,将运河纤夫的劳动号子化作唢呐的苍劲长鸣。更有多名毕业生考入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等顶尖院团。
“张老师改谱子能精确到半个气口,排曲子时连舞台灯光都要亲自调试。”已留校任教的弟子李昊回忆,为准备“中非文化论坛”演出,张云峰带着学生连续三个月凌晨五点练声,“他说唢呐要迎着太阳吹,才能出金石之音。”
---
**唢呐之外:非遗保护的践行者**
除教学外,张云峰常年奔波于非遗保护一线。他主持编纂的《中国唢呐流派集成》收录了21个地域流派的300余首曲谱,其中近半数采自濒临失传的民间班社。2021年,他推动成立“京津冀唢呐艺术传承联盟”,定期组织三地艺人在永定河畔举办“河岸唢呐节”,让市井街巷重新响起嘹亮的唢呐声。
“有人觉得唢呐太‘土’,我倒觉得这是它最珍贵的品格。”张云峰摩挲着用了二十年的柏木唢呐说道,“就像黄土地里长出的庄稼,土越厚,根扎得越深。”
---
在北京戏曲学院绿荫掩映的琴房里,张云峰依然保持着每日晨练的习惯。晨曦中,那杆油光发亮的唢呐时而激越如金戈铁马,时而婉转如燕语呢喃,仿佛诉说着一位民乐教师三十载未改的赤子之心。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