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蕾谭佳兴:在传统戏曲沃土中绽放的青春

梨园新蕾谭佳兴:在传统戏曲沃土中绽放的青春

北京戏曲学院练功房内,清晨五点的晨光穿透雕花窗棂,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一个清瘦的身影正对着镜墙反复练习《贵妃醉酒》的卧鱼动作,腰身折成一道优美的弧线,水袖在空中划出完美的轨迹。这个专注的身影,正是戏曲表演系大三学生谭佳兴。

一、胡同里的戏曲启蒙

谭佳兴的戏曲之缘始于东四八条胡同口的票友社。六岁那年,他扒着红漆斑驳的门框,第一次听见《定军山》里头通鼓战饭造的唱腔,老票友沧桑的嗓音裹挟着京胡的苍劲,在他幼小的心灵种下戏曲的种子。胡同大爷们发现这孩子每天放学都来蹭戏,便逗他学两句《空城计》,没想到稚嫩的童声竟唱得字正腔圆。

父母起初觉得戏曲是老古董,直到看见儿子在区少年宫汇报演出时,穿着改良小蟒袍表演《林冲夜奔》,十岁的孩童将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悲怆演绎得入木三分。观众席此起彼伏的喝彩声中,父亲悄悄抹去眼角的泪花,从此全力支持儿子的戏曲梦。

二、戏校里的破茧之路

考入北京戏曲学院后,谭佳兴面临真正的考验。晨功的毯子功训练让这个南方孩子吃尽苦头,连续三个月的旋子训练在胯骨处磨出硬币大小的茧。声乐老师总说他的嗓音清亮有余,韵味不足,他就在琴房挂满历代名家的录音谱例,用不同颜色的便签标注气口处理。

2021年冬季汇报演出前的突发状况最能体现他的执着。原定主演重感冒失声,临时顶替的谭佳兴在零下十度的清晨独自来到什刹海冰面,迎着凛冽北风练习《野猪林》的大雪飘唱段,呼出的白气在睫毛凝成冰晶。当晚的演出,他将林冲的悲愤与苍凉演绎得荡气回肠,连后台的老教师都红了眼眶。

三、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在数字媒体选修课上,谭佳兴萌生了用新媒体传播戏曲的念头。他组建的梨园新声团队将《牡丹亭》的游园惊梦改编成竖屏微短剧,运用电影运镜展现水袖的韵律美。这个作品不仅获得大学生艺术展演金奖,更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播放量。

今年春天,他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文物复活计划引发热议。在《韩熙载夜宴图》的数字化展厅里,他化身画中乐师,用程式化表演再现南唐夜宴的笙歌曼舞。当科技光影与传统身段交融,观众仿佛穿越千年时空,触摸到中华美学的永恒脉搏。

如今站在长安大戏院后台的谭佳兴,依然保持着每天抄写戏本的习惯。宣纸上的工尺谱墨迹未干,镜前少年已勒好头准备登场。幕布将启的瞬间,他想起入学时老院长的话: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江河。在这条奔涌千年的艺术长河中,新一代戏曲人正以青春为舟,驶向更辽阔的远方。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