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博爱少儿戏曲班:当00后遇见百年戏台

探班博爱少儿戏曲班:当00后遇见百年戏台

推开博爱戏曲班朱红色的木门,十几个孩子正在排练《穆桂英挂帅》。十岁的朵朵甩着两米长的水袖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转身时额间贴片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金光。这个画面让在门外等候的家长们不约而同举起手机——他们或许没有想到,当初那个沉迷手机游戏的孩子,如今能在舞台上绽放这样的光彩。

一、戏服里的成长密码

每周三次的戏曲课总能让教室充满活力。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练习云手、圆场步,看似简单的动作要重复上百遍。戏曲讲究'无技不成戏',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心性。主教老师陈雪梅边说边调整着孩子的兰花指角度。这位国家二级演员转型的戏曲教师,总能把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变成趣味游戏。

家长们发现,经过半年训练,孩子的改变悄然发生。以前驼背的小宇现在走路带风,说话轻声细语的恬恬在舞台上唱念做打毫不怯场。更让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开始主动查阅戏曲典籍,用稚嫩的笔迹在作业本上抄写戏词。

二、传统课堂的现代突围

戏曲班的教学大纲藏着巧思。除了传统折子戏,老师们将流行音乐融入唱腔设计,把抖音神曲改编成戏曲版。在《新贵妃醉酒》的改编课上,孩子们用京剧韵白重新诠释网络热梗,教室里欢笑声此起彼伏。

暑期特别设置的戏曲工坊更受欢迎。孩子们亲手绘制脸谱、制作绒花头饰,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体验掐丝珐琅工艺。这些跨界融合的课程,让古老艺术与现代审美产生奇妙反应。

三、掌声响起的时刻

每年元旦的汇报演出是重头戏。化妆间里,家长们笨拙地帮孩子勒头戴冠,孩子们却早已轻车熟路地自己贴片子。当小演员们踩着厚底靴登场时,台下爷爷奶奶们湿润了眼眶——这些听着流行音乐长大的孩子,正用童声续写着传统文化的薪火。

结业典礼上,朵朵妈妈展示着女儿三年来的变化:从躲在角落的羞涩女孩,到从容驾驭六套行头的舞台精灵。这或许就是戏曲教育的魔力,它不急着培养戏曲名家,而是让孩子在唱念做打间,遇见更挺拔的自己。

暮色中的戏曲班渐渐安静,但窗棂上摇曳的京剧脸谱灯笼依然明亮。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戏韵中成长,我们似乎看见传统文化正在完成一场静默而有力的传承。或许正如陈老师常说的: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个角儿,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找到那束属于自己的追光。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