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老戏台里的百年腔调:吕剧如何在这片土地扎根发芽?
博兴老戏台里的百年腔调:吕剧如何在这片土地扎根发芽?
山东博兴县城的清晨总带着几分慵懒,老东关茶馆的竹帘后传来阵阵胡琴声。七十二岁的张保国正擦拭着祖传的月琴,琴身包浆泛着琥珀色的光。这琴呐,比俺爷爷岁数都大。老人眯着眼调试琴弦,指尖划过琴面那道深褐色的裂纹,当年庄户剧团唱《王定保借当》,琴轴松了,急得班主抄起茶碗就砸...这些零碎的故事,拼凑出博兴吕剧的百年沧桑。
一、黄河淤泥里长出的庄稼戏
1900年秋收后,博兴县龙华村的麦场上,十几个庄稼汉围着扬琴艺人时殿元咂摸新调。他们把牛车上的门板拆下当戏台,用蓑衣改作戏服,硬是把《王小赶脚》从说唱改成戏文。这出化妆扬琴在十里八乡炸开了锅——老少爷们头回见着能唱能演的活书,连邻县戏班都跑来偷师。
这种土得掉渣的戏曲形式,正是吕剧的雏形。博兴方言特有的九声调值,让唱词自带抑扬顿挫的韵律。农闲时节,艺人们把犁耙往墙根一靠,抄起坠琴、扬琴就能开唱。没有华丽行头,粗布衣裳扎条彩带就是行头;无需复杂伴奏,一把坠琴配块竹板就能撑场。这种接地气的特质,让吕剧在鲁北平原迅速蔓延。
二、戏台春秋里的烟火人生
在吕剧鼎盛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博兴村村都有戏班。老艺人王永泉回忆:腊月里排《小姑贤》,新媳妇把陪嫁的绸被面都拆了做戏服。戏台搭在打谷场上,汽灯把冬夜照得通明,台下棉袄挨着棉袄,呼出的白气在寒夜里凝成一片。
吕剧的独特魅力在于说人话、唱人情。经典剧目《李二嫂改嫁》里,守寡少妇舀面做饭的日常动作,经戏曲化处理后竟成了一段动人的独舞。演员用博兴方言念白时,常有台下大娘抹着眼泪喊:这不就是俺家二妮子么!
三、老腔新韵话传承
2019年,博兴实验中学的戏曲课上,十四岁的李晓萌正在学《姊妹易嫁》的甩袖动作。刚开始觉得土,现在越学越有味道。小姑娘说这话时,手机屏保还是某当红偶像的照片。但在学校非遗展演中,她的吕剧选段视频却在社交平台获赞过万。
县吕剧团团长刘振华最近忙着编排新戏《黄河人家》,戏里加入了电子混音和全息投影。老戏迷起初直摇头,可看到虚拟黄河水漫过真实戏台时,又忍不住拍腿叫好。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恰似博兴吕剧的百年轨迹——始终扎根泥土,又不断抽发新枝。
夜幕降临,老茶馆的戏台亮起灯笼。张保国的月琴声穿越百年时光,与年轻人的电音伴奏奇妙交融。台下,白发老人和染发青年并肩而坐,同样的乡音在戏文里流转。或许这就是地方戏曲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是流动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时代浪潮中书写着新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