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初绽放:走近北京戏曲学院青年新秀王若彤

梨园新蕊初绽放:走近北京戏曲学院青年新秀王若彤

在北京戏曲学院素雅的白玉兰剧场后台,总能见到一个纤瘦身影对着镜面反复调整头面珠翠。当厚重的幕布升起,这位总爱在化妆间揣摩身段的姑娘瞬间化身《牡丹亭》里的杜丽娘,眼波流转间尽显昆曲闺门旦的万种风情。她,就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青年戏曲演员王若彤。

一、氍毹之上见真章

王若彤与戏曲的缘分始于六岁。在河北梆子剧团工作的父亲发现女儿对后台的刀枪把子格外着迷,便带着她拜入省级非遗传承人李玉珍门下。十载寒暑,她在梆子高亢的唱腔中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能连续完成鹞子翻身二十余转而不见丝毫晃动。

2017年考入北京戏曲学院后,王若彤开始系统研习昆曲艺术。每天清晨五点,戏曲楼前的回廊里就响起她吊嗓子的声音。为准确拿捏《游园惊梦》的水磨腔,她曾连续三个月对着苏州评弹录音逐字校正发音。这份执着让她的表演既有北派的大气舒展,又蕴含南昆的细腻婉约。

二、守正创新觅新声

在传承经典的同时,王若彤积极参与实验戏曲创作。2021年,她主演的小剧场作品《镜中人》将全息投影技术与传统身段相结合,在长安大戏院连演十五场场场爆满。该剧创新性地用镜面分身手法展现人物内心挣扎,荣获全国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创新奖。

对于跨界尝试,王若彤有自己的理解:戏曲程式就像密码本,我们要用现代观众能破译的方式重新编码。在京剧《罗生门》中,她将日本能剧的间美学融入传统韵白,用长达三分钟的静默表演征服了挑剔的评委。

三、薪火相传润无声

作为学院重点培养的尖子生,王若彤多次参与戏曲进校园公益活动。在昌平农民工子弟学校,她设计出戏曲广播操,将云手、台步等元素编入课间操,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感受传统之美。这套操式已在北京市三十余所中小学推广。

面对戏曲式微的论调,这位95后演员展现出超乎年龄的从容: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观演关系,我们要做的不是固守门槛,而是架起更多桥梁。正如她在抖音平台开设的若彤说戏账号,用网络流行语解读传统戏码,让百万年轻网友惊呼原来戏词这么潮。

当问及未来规划时,正在准备毕业大戏《长生殿》的王若彤笑言:比起成为'角儿',更想当块青砖——既能铺就传统戏曲的复兴之路,也能砌入现代剧场的美学大厦。或许正是这种既传统又先锋的特质,让这位梨园新秀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笃定。在光影交错的舞台上,属于她的传奇,正在徐徐展开。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